第415頁
尉遲蘭又講,什麼樣的身形更適合當騎兵,經過嚴格訓練的騎兵體態方面會看出什麼樣的痕跡。
竺年只有在陽州的時候,稍稍訓練了一支騎兵。
他是新手,騎兵也是新手。當時從楊家小叔叔那兒學了一點,但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楊涼小叔叔都不如尉遲先生。
教學水平不如;騎兵水平不如;打仗水平也不如。
兩人最大的根本差距,還是楊涼、乃至於整個楊家都格局太小,拘泥於陽州一地。
尉遲蘭則是心懷天下的。
站的位置不同,面對同樣的事情,處理方法自然也不同。
再加上關係的親疏遠近,尉遲蘭教導竺年,不遺餘力。
竺年自認看人的能力還可以。
他上輩子是個大老闆,接觸的牛鬼蛇神多了去了,從小磨礪出來的好眼力,不說一眼就能把人看穿,三五句話內也能摸清楚對方的大概底細。
但是騎兵方面,他需要學的還很多。
禁軍統領聽他們挑肥揀瘦地選了三千人,臉色都有些繃不住。
竺年認了認騎兵的各個隊長,給了清單,讓選中的三千人去準備,又給了禁軍統領一張清單,讓照著準備,最後約定了集合時間和地點。
前後不到一個時辰,兩人又手拉手上了馬車,帶著小吏走了。
禁軍統領回頭就把臉拉得老長:「讓你們平時不好好訓!都給老子加練!」
疏於訓練這種事情,在軍營中很常見。
在一個出門打仗,因為糧草不夠,必須得打一年休養生息幾年的年代,想訓練一名「合格」的士兵,日常消耗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
各種兵甲的磨損、維護、損耗,足以拖垮一個地方乃至於一個國家的經濟。
像是戰馬,一匹合格的戰馬,養到能上戰場得幾年?接受訓練要幾年?
戰馬還得是公公馬,不能繁衍生息。
第二天,竺年和尉遲蘭沒有來。
竺年負責調集足夠多的船,以及碼頭方面的戒嚴工作。
尉遲蘭作為當家主母,交代家裡面的事情,再跟著竺年學後勤調度。
他看著一隊隊大小不一的,大部分從京縣方向過來的船,瞧了瞧竺年,表情奇異:「我們坐……畫舫……去打仗?」
竺年見一艘畫舫靠岸,不用跳板,輕鬆跳到船上,還招呼尉遲蘭下來:「又不是駕著畫舫打仗,只是乘著去沃州,什麼船都一樣。」
這是他在京縣時候的畫舫,坑了那邊的紈絝好多錢。
現在還在的,畫舫自然兌付了,只不過都輪不到自己用,而是租給了茶社代為運營賺小錢錢;或者乾脆賣了的。
至於因為各種原因已經不在了,那就沒這回事了。
京縣的船廠還是在造小船,只不過是披著畫舫、漁船殼子的小戰船。
尉遲蘭有過在海船上生活的經歷,踩著跳板到船上穩穩噹噹。
沃水今年的水位不錯,雖然天氣冷,但這麼大的河,主航道不會凍住。加上一號碼頭各種設施的逐步完善,不少南方過來的商船來京城,過年前賺一筆。
運送三千人馬和相應的輜重,船很容易就能湊齊。
竺年在一號碼頭這邊的威望也足夠。
一些商人想著能夠提前看看一號碼頭,再加上有不錯的報酬可以拿,也沒有推脫。
其實他們也推脫不了。
這是打仗。國家要徵調,不服直接被砍了的事情多得是。
再說商人們把貨運送到京城,也得停留一段不斷的時間才能把東西都賣出去,還得採買合適的貨物運回南邊。
這段時間船也沒什麼事情做,停靠在碼頭還要付挺多泊船費的。
等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人馬、輜重等等,全都到位。
在竺年的安排下,三千人馬不多一會兒就上了船。
內河碼頭不夠大,在最後的船拔錨的時候,第一艘船已經只能看到一個小點了。
姜卓帶著幾名朝臣,坐在被清空了的茶社二樓,看著竺年輕盈地跳上最後一艘船,不多時就像是一匹在草原上奔跑的歡快小馬,從船隊的尾巴一直跑到影子都看不見,顯然是跑到頭船去了。
姜國的兒郎在馬背上長大,南地的兒郎則是在船上長大。
姜卓下意識問了一句:「諸位有誰能像竺年這樣的?」
姚大人是姜卓的武先生,比較好說話:「在船上,自是不比世子殿下。在平地,倒是可以先訓訓。」
船在水面有起伏,這一次調用的都是民船,大小寬窄更是幾乎沒一艘一樣的。行船的船夫也都不同。
想要復刻這麼一條線,哪怕南地的水軍也沒幾個能做到。
本來,軍中能夠有竺年這樣身手的人,也沒幾個。
姚大人覺得,既然肯定做不到這樣,也沒有太大必要,不如先把普通士兵的身體素質提高上去。做幾個高低寬窄不同的平台也不費什麼,反正大部分訓練也都是空操,怎麼練不是練呢?
「南地多山,台子也不用搭,直接去山裡。」
京郊有名的山,包括羅沱寺在內,都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墳塋。在這種地方練兵是不合適的。
京郊不行,那就往更遠一點的地方。
「不急,先在軍營里練著,起碼等雪化了,再選地方。」話是這麼說,姜卓心裏面已經定好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