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崔知縣嘆氣,「縣衙的財政也吃緊啊。」
宋長澤:「……」那就是你這個父母官的問題了。
場面正有些尷尬,這時差役來報,說是已經準備好,可以開始了。
宋長澤跟著崔知縣出來,就見差役已經在縣衙門口搭好了台子。
崔知縣上台發表講話,先是表示了一番皇恩浩蕩,再就是對宋長澤做出打穀機予以讚賞。
其實崔知縣並不怎麼擅長與民同樂,乾巴巴的說完,便有差役端了個托盤過來,上面放了10個小銀錠,共計100兩銀。
宋長澤上前接了銀兩,他本來還想發表一下獲獎感言,結果崔知縣直接讓他給眾人演示了一回打穀機的用法。
宋長澤:「……」演講稿白準備了。
演示完,崔知縣總結陳詞,以後誰家造出了好東西,記得來縣衙登記。若是有用,同樣也能得到嘉獎。
眾人聽了自然應好,這麼多銀兩誰不想要。這什麼打穀機看著也不是很難,他們肯定也能做出這般好用的農具。
嘉獎完成,崔知縣又把宋長澤叫回廳堂,繼續跟他閒話家常。儘管崔知縣說得還算委婉,不過宋長澤也聽出來了,這位知縣大人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以後有好東西,記得也想著他這個父母官,別把好處都叫沈家人給占了。
其實宋長澤是覺得,打穀機這東西也不是什麼大事,誰想到梁帝居然直接升了沈修的官呢。真是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不過,如果甜菜這樣大的事再越過崔知縣,那就不大合適了。畢竟將來推廣甜菜還要靠崔知縣呢。對此沈明遠也是知道的。
宋長澤立即表示以後有好東西肯定會先通過崔知縣,崔知縣這才滿意。
等宋長澤走了,崔知縣又操心起推廣打穀機的事。富裕些的村子不用操心,直接拿出圖紙叫他們自制就行,至於那些偏遠的窮村,崔知縣既不想自己掏錢,又不能不管他們。於是,他找來自己的幕僚商量。
幕僚也沒甚辦法,他有心叫崔知縣等秋收的時候少收些賦稅,又覺得這小縣城的賦稅本來就不多,再少收,縣衙開銷都要維持不下去了。
崔知縣不是個貪官,並不盤剝百姓,相反還挺為百姓著想。也因此,縣衙財政也就勉強維持,給上官送冰敬炭敬那些都是硬擠出來的。
再過一月便要秋收,崔知縣沒再想打穀機的事,而是開始為收賦稅犯愁了。北安城下轄的窮村不少,每年收上來的賦稅都要少許多,而賦稅又是縣衙財政的主要收入。
崔知縣也想做出些政績來,如此才能離開這裡,哪怕去一個稍微富庶些的縣呢。可惜他中進士後就考中了庶吉士,在翰林院一待七八年。哪成想得罪了人,被發配到了這裡。
崔庭瀾下學回來,見舅舅又在犯愁,便問他又出了什麼事。
崔庭瀾從六歲起就跟舅舅一家生活。從前還好,崔知縣一直在翰林院任編修,與書籍典史打交道,他一個末流官員也沒人算計,日子過得倒也輕閒。可自打他被派到北安城做知縣,要處理的政務十分繁雜,而他對此並不精通,以至於每天都焦頭爛額。
再加上袁縣丞在北安城經營30多年,根基深厚,並不買崔知縣的帳。不止崔知縣,便是從前幾任知縣也有政令推行不下去的。後來這些知縣要麼擺爛,要麼跟袁縣丞同流合污。甚至有時候,北安城根本沒有知縣,全由袁縣丞代管。所以他這個知縣做得格外艱難。
崔庭瀾每天看著舅舅唉聲嘆氣,只得同幕僚一起幫舅舅出主意,勉強維持縣衙平衡,但也被袁縣丞使了不少絆子。直到兩年後,崔庭瀾幫著舅舅設了一個局,誘使袁縣丞入轂,這才讓他有所忌憚,不敢再鬧騰。
儘管那時候崔庭瀾也才10歲出頭。但因小時候歷經磨難,受盡人情冷暖。雖然後來被舅舅接到身邊照顧,但他還是很有危機意識,每天如饑似渴的讀書,練習騎射,只為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崔知縣對崔庭瀾極為信任,他這外甥雖只14歲,腦子卻十分好使,人情世故比他還強些。所以每每有了困難,崔知縣還要找他問詢。如此他也沒瞞著,就直接說了。
崔庭瀾一聽,就覺得舅舅可真是那種,寶貝放到眼前都不知道揀的人。
「舅舅,那宋長澤既然能想出那麼多賺錢的法子,你便跟他請教一下,讓他幫著出出主意,說不定就能解決縣衙的財政問題了。」
崔知縣覺得不妥,「難道縣衙也如商賈那般開鋪子不成?不成不成。」
「也不一定是開鋪子。」崔庭瀾對做生意也不是很懂,不過他就是莫名相信宋長澤,覺得他這個人很有想法,沒準能想出什麼法子來呢。
「反正舅舅您就沒事多找他閒聊,說不定就有所啟發了呢。」崔庭瀾很有些恨鐵不成鋼,「那沈三爺同他來往,得了多少好處,您也是知道的。對了,沈三爺一直在收鴨絨,我聽說是打算制冬天穿的衣裳,肯定又是宋長澤給出的主意,不定能賺多少錢呢。」
沈明遠到處收鴨絨,這麼大的動靜肯定瞞不住。再加上之前宋映姝穿著羽絨長襖去沈家,沈家其他小姑娘也是知道的,人多嘴雜,難免露出風聲。崔庭瀾又是崔知縣的外甥,消息自然靈通些。<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