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朱襄溫言道:「你既然認為我也是神靈,是比當地祭拜的山野小神更厲害的神靈,那麼這一片地方需要怎樣的祭祀,就該由我說了算,對嗎?」
小孩懵懵懂懂地點頭。
當然,他們都認為朱襄公肯定是很厲害的神靈下凡,所以他們才會來找朱襄公求救。
所以,所以朱襄公是不是真的可以規定以後這片地方需要怎樣的祭祀?
如果朱襄公說這裡的神靈以後不准血祭,他們是不是真的就不會再成為祭品?
真的嗎?
小孩不知道朱襄所說的話是真是假,朱襄和張若也不會說服他。
兩人調集軍隊,由朱襄起草戰書,動員將士兵卒,出兵伐山破廟。
秦兵聽到「伐山破廟」四個字的時候都很驚訝,但長久以來的習慣讓他們聽從命令。
而且他們聽說這是朱襄公的命令,他們就更不怕了。
這不就是和當初朱襄公與方士對戰時差不多,去揍幾個不聽話的小神而已。朱襄公都會與他們隨行,他們還有什麼可害怕的?
難道還有哪個山野小神,能在朱襄公面前造次?
朱襄公說這片地方的祭祀以後由他來管,那麼就該朱襄公來管。他們只負責衝鋒陷陣。
無論他們的兵鋒指向其他六國,還是指向神靈,秦兵都無所畏懼。
於是朱襄來到雲夢澤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大規模滅釘螺,也不是去向其他人科普種田知識,而是充滿了血腥的伐山破廟。
史書記載,當地人反抗十分激烈,秦軍的火焰燒黑了好幾座山,山火連續一月不滅。
此次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伐山破廟之事,後來許多君王紛紛效仿。
這一點也成為朱襄記載中難得的混沌之處。有人稱讚他,也有人罵他太過殘忍,傷害了許多無辜。
朱襄聽不到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但他能猜到後世對他的評價。
因為他親自參加了這次伐山破廟,親眼看到了多少被蒙蔽的平民視他為仇敵,不斷咒罵他。
其中有老人,有小孩,有已經被綁起來要做為神靈新娘的受害女子。
他們都在罵朱襄,都在維護自己的神靈,維護自己祭祀神靈的傳統。
這些人都倒在了秦軍的兵鋒下。
第95章 神靈杯中血
「血祭」自古有之,如今七國和周王室的祭祀也在延續廣義的「血祭」。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古時認為,「氣」通魂魄。祭祀就是用各種「氣」來製造氛圍,溝通神靈。血氣、酒氣、煙火氣皆是如此。
自周起,國家祭祀的血祭從人祭改為牲畜。戰國時雖有人祭復甦的苗頭,但世間大多將其作為殘暴象徵,以非奴隸、戰俘殉葬的大規模人祭更是被人所唾棄。秦國就曾因為「三良殉葬」而衰落。
但只要重血祭,總會有人想到用更高級的「血祭」,人祭。
當人類對神靈有過多的要求,或者神靈遲遲不肯回復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獻上更優秀的祭品——人類自己。
封建時代來臨,平民成為百姓,是國家稅收和兵役的主要來源,「民可覆舟」成為現實,有識之士將人的生命看得更加珍貴,祭祀禮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祭祀之「氣」,由犧牲之豐盛逐漸轉向執禮者之敬與德,從「血氣」通靈變成了「德氣」。
這個變化,從春秋時就開始了。儒家思想是由執掌祭祀的禮官所轉化而來,他們對祭祀研究得最為透徹,也是最先提出祭祀用德的人。
《左傳》記載,隨侯認為祭祀應要具備「牲牷肥腯,粢盛豐備」,季梁則認為「民,神之主也」,祭品豐盛的含義不在於祭品本身,而是表現出黎民過得很好。
《尚書》也言,「無於水監,當於民監」。祭祀是透過準備祭品的過程,向上天稟報黎民過得很好,用祭祀來積聚民心。
如果祭祀害民,那就是本末倒置。
朱襄在戰書中便寫明了這一點,將這個時代關於祭祀變化的林林總總思想統合在了一起,告訴眾人,民心乃天心,鬼神依託於民心向背。
換句話說,不利民的鬼神不准存在。
正因為戰國時已經有了如上思想,朱襄才敢提出伐山破廟,才確信自己只要有充足的理由,秦王就會同意他的上書,天下士人也會站在他的這一方,與他一同想方設法阻止民間祭祀陋俗。
但朱襄的戰書能讓秦兵聽懂他的內心,能讓天下士人聽懂他的內心,能讓七國國君聽懂他的內心,他現在要拯救的那些村民卻聽不懂。
這些引經據典的道理,這些慷慨激昂的言辭,在村民眼中還不如巫師嗷嗷跳起的不知何意的祭祀舞蹈。
秦兵「剿匪」是不會在乎村民的死活。如果村民反抗,那村民就是匪,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砍下村民的腦袋賺取軍功。
這一點,即便是朱襄也無法更改。
朱襄只能用裝神弄鬼,比巫師更像巫師的方式,去破除巫師的權威,讓村民放下手中抵抗的武器。
有時候朱襄能成功,但大部分時候,村民將祭祀的鬼神視作祖先,甚至他們祭祀的血腥神靈本身就融入了祭祖的理念,秦兵破廟就是滅他們的祖先祭祀香火。<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