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朱襄看到農人推著獨輪車運送東西時,一拍腦門,啞然失笑。
他腦海中有許多有利於這個時代的東西,只是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有時候靈光一閃心血來潮所做的東西,有可能就能給平民們提供很大便利。
自己的腦子真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大寶庫。
朱襄誇了一下自己後,立刻去找相和,讓相和隱瞞獨輪車的來歷。
相和十分無奈:「朱襄公,你不必如此膽小。你若真怕樹大招風,為何不乾脆讓名聲更響亮,然後去投奔一個英明的王?我想一定會有王願意庇佑你。」
朱襄道:「我一介平民,能去哪?現在的生活很好,我很滿意。」
相和更無奈。你滿意,我們不滿意啊。
他在想,要不要去拜訪藺相如,讓藺相如勸說朱襄離開。
因藺公的恩德,朱襄公不願意離開趙國。但朱襄公活人無數的本事,怎麼能困在不能施展才華的趙國?藺公應該為天下人著想,而不是局限於一國一地。
相和打定主意之後,去拜訪了荀況。
雖然墨儒敵對,但他們在敵對的同時,又是彼此的知己,認可對方想讓這個天下更好的理想。
同時,墨儒都支持天下大一統,認為天下大一統才是結束民眾痛苦的治本之舉。所以相和相信,在朱襄公的事上,荀況會站在他這一邊。
荀況接待了相和後,卻搖頭道:「你們墨家死認一個『義』字,先鉅子才會在陽城君拋下他後,仍舊殉城赴死;我儒家也認一個『信』字,朱襄受藺相如之恩,承諾為了藺相如留在趙國。我們怎麼能毀壞朱襄的『義』和『信』?如果朱襄是背義毀信之人,他又如何能活人無數?」
墨家有一位鉅子曾是楚國陽城君的下屬和好友。吳起變法威脅到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楚國舊貴族在楚王靈堂上射殺吳起,把楚王的遺體都射成了刺蝟。
新王繼位之後,為此事族滅七十多家貴族,其中就有陽城君。不過他雖然殺了這些貴族,卻廢了吳起之法。
陽城君逃離楚國時,墨家當時那位鉅子以「鉅子不守義,天下恐無人信墨家」為由殉城,一百八十多名墨家弟子同赴死。
之後墨家發現,如此做法只會讓墨家子弟白白消耗,不能實現墨家的政治理想。於是墨家思想漸漸發生了變化,更傾向於大一統。
雖然楚墨當時依附的是反對吳起的舊貴族,但也看到了吳起變法對楚國的好處。楚國國君殺掉了與吳起敵對的人,卻沒有延續吳起的變法,這讓楚墨對楚國國君很失望。他們認為楚國這樣的做法,陽城君之事還會發生。
這就是楚墨漸漸朝著秦墨靠攏的緣由。
後續之事暫且不提,楚墨明知道陽城君有罪,但仍舊為了守住承諾而甘願殉城赴死,以明墨家之義。荀子點出這一點,告訴相和,想要將朱襄勸離趙國是不可能的。
「難道就眼睜睜看著朱襄公困在趙國?」相和嘆氣。
荀子道:「有機會,機會就在政兒身上。若公子子楚被立為太子,趙國肯定會送這一位趙人所生的質子回秦國爭奪皇位。那時朱襄作為養育政兒之人,肯定會和朱襄一同回秦國。你所說的能任用朱襄的雄主,就是指秦王吧?」
相和點頭:「秦王確實是雄主。我觀天下有一統之勢的國家,僅有秦國。」
荀子嘆氣:「但秦國重利益輕仁義,由秦一統天下,對天下人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相和道:「朱襄公和政兒或許能改變秦。」
荀子道:「你倒是對他很有信心。不過我也希望如此。」
相和道:「我們墨家會繼續留在朱襄公身邊,希望儒家也能幫助朱襄公。」
荀子點頭:「當然。我的弟子已經入趙,成為趙國宗室的門客。他們會在適當的時候為朱襄進言。」
相和拱手作揖。
荀子拱手回禮。
儒家和墨家此時的領頭者達成默契,暫時站在了同一戰線。
此時荀子和相和都認為,朱襄離開趙國的時間還很早,趙國的局勢還很穩定。
事情總是在所有人以為風平浪靜的時候急轉直下。
今年年初,秦國攻占野王后短暫休整了半年,繼續朝著上党進軍,攻占了韓國的緱氏和綸氏。
韓王派人向秦王請罪,願意獻出上黨郡,請求秦王退兵。
秦王同意,以為此次戰略目標已經達成。
與此同時,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意降秦,派人前往趙國遊說,想要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借趙國的力量抵抗秦國的軍隊。
趙王十分歡喜,立刻召集群臣商議此事。
趙太祖原本離王位很遠,因太子悝死於瘟疫,才被立為太子,繼位成了趙王。
趙惠文王和朝中大臣都對這位弱冠繼位的趙王不放心,讓趙威后聽政。趙王繼位後第一年逼退秦國進犯的功勞,也落在了趙威后的頭上。趙王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
現在上黨郡守馮亭主動獻出上黨十七城,趙王高興得飄飄然了。
有人主動帶城來投,這不證明自己雄主的聲望遠揚嗎?
而且上黨十七城,就算是自己的父親和祖父,打下這麼多領土也非常困難。自己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黨十七城,這豈不是證明自己逼父親和祖父還要厲害?
趙王越想越興奮,恨不得立刻就答應下來。<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