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頁
孫兒立刻使勁點頭:「是!」
扁鵲眯起眼睛,回想起朱襄公教導太子政那一番話。
雖他是醫家,這些士人必學的經書他也是學過的。著醫書之餘,寫一些雜談記錄自己親耳聽聞的朱襄公的點滴言行教育後人,也是能傳家的書了。
嬴小政回去後,一邊工作一邊冥思苦想,然後帶著自己想好的東西一腳踹開朱襄的門。
朱襄正在和白起聊種紅薯的事,見嬴小政急匆匆進來,無語道:「政兒,你就算不敲門,能不能用手推開門?」
抱著一堆文稿的嬴小政豎眉:「手不空!」
朱襄道:「你身後的人是擺設嗎?你可以讓他們幫你抱東西和敲門。」
嬴小政身後伺候的人露出了驚恐不安的神色。
嬴小政道:「我沒吩咐他們做事,他們就不敢做事。」
朱襄接過嬴小政懷裡的文稿,道:「還是要讓他們有一點主動性。否則小心你被刺殺的時候,其他人都在你身後吶喊助威,不敢上前幫忙。」
嬴小政臉色一變,鼓著眼睛瞪著舅父。
舅父是知道什麼,還是開玩笑正好碰巧說中了?
算了,不管了。
早就和舅父有了默契的嬴小政將這件事拋到腦後,對朱襄道:「舅父,快看看我寫的功課。」
朱襄疑惑:「什麼功課?」
嬴小政拍桌道:「舅父!你給我布置功課,自己卻忘記了布置了什麼功課?」
「拍什麼桌子,手不疼嗎?哎呀,你脾氣怎麼越來越暴躁了,這樣不好。」朱襄先阻止嬴小政拍桌,然後拿起書稿,「功課?我怎麼不記得……啊,這個啊。」
朱襄無語。他只是與嬴小政隨意聊了聊,怎麼就變成功課了?
不過嬴小政現在就考慮思想統一和百家齊鳴之間的取捨,倒也不錯。焚書還是太粗暴了,是將天下讀書人都放在對立面上。拉一派打一派,既可以統一思想,又不至於讓矛盾太尖銳。
封建王朝需要讀書人做官,皇帝和讀書人本就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關係,不能真的敵對。
敵對後,誰來治國?
嬴小政所思考出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點。
思想統一必不可少。思想統一就必須學術統一,這樣以師徒關係為基礎的學閥就不可能避免。
嬴小政認為,首先要以秦國官方的名義,增加地方上學院學府的投入,沖淡師徒授業的「恩情」。
投入地方上學院學府投入時,官方應該多印刷認可的注釋經書,禁止民間私自印刷經書。這樣民間傳播的經書,都是官方認可的思想,即使不焚書,也能讓不合他意的思想慢慢消亡。
做到這一點後,嬴小政認為,還要輔以更廣闊的秦王直接選拔人才的渠道。
現在學院、學府、學宮三級考試和推薦,教授者的權力太大,容易形成朱襄所說的「門生」「故吏」。若是從第一級考試就直接官方考試選拔,並輪換評閱的考官,也能進一步削弱「推舉恩情」。
朱襄笑著嘆了口氣。
嬴小政兩點措施都是從「恩情」入手,將授業和推舉時師徒的「恩」,換成國君對官吏賞賜,這便是後世科舉制推行的原因了。
不過科舉制並非這一個作用。
世人所誤解的「隋煬帝首開科舉」其實是錯誤的。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分科考試制度,設明經科和秀才科。隋煬帝只是增設了進士科。
隋朝想要參加考試,必須有五品以上官員推舉,不允許自行參考,其實本質上是將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變回漢朝的察舉制。
「科舉」的重要特點是「投牒自舉」,這個制度在唐朝才形成。
不過這並不是說隋朝的分科考試制度就沒有進步意義。飯不是最後一口才吃飽,沒有隋文帝開設分科考試,就沒有唐允許「投牒自舉」。
經過隋文帝分科考試後,地方豪強不能通過推舉在當地當官,而是被分配到遠離家鄉範圍的地方生根發芽。就像是漢朝的推恩令一樣,將在地方上根深蒂固的世家豪強一點一點瓦解。
當那些世家豪強的大樹被拆解後,科舉制才從「推舉考試」變成可以「投牒自舉」,明牌考試變成糊名考試,考官定乾坤變成殿試定乾坤。
隋文帝的分科考試不是科舉,但也確實可以說是有科舉首創之功。
已經從始皇崽成長成始皇少年的嬴小政,不愧他千古一帝的名聲,一步就跨到了真正的糊名投牒自舉上了。
朱襄看完之後,看向嬴小政的下裳,眼神十分古怪。
嬴小政不由自主並住腿:「舅父,你看什麼!」
朱襄慢條斯理道:「我看你步子跨得太大,會不會扯著你的小蛋蛋。」
嬴小政怒道:「我蛋蛋不小……不是,舅父你在說什麼?能不能直說,別拐彎抹角!」
正當布景板旁聽的白起差點把嘴裡的枸杞紅棗茶噴出來。
朱襄微笑道:「我就是字面意思啊。」
朱襄彈了彈嬴小政的文稿,道:「你確實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但你有沒有想過阻力?」
嬴小政皺眉道:「有阻力,我……」
「砍了便是?」朱襄颳了一下嬴小政的眉間,讓嬴小政的眉頭舒展開,「政兒啊,治國只需要砍掉不服從你的人就行了嗎?原來這麼簡單嗎?那趙王想殺了我,是不是也是很正確的治國之道?」<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