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那位學子疑惑不已,不知道為何朱襄公會這麼說。
朱襄神秘兮兮地笑了笑:「聽我的就是了。」
學子道:「荀子是學宮祭酒,我已經是他弟子。」
他在心裡道,但是他想拜朱襄公為師啊。
他們都自稱朱襄公的弟子,但朱襄公還未收過一個徒弟。
一隻嬴小政背著手路過,對田地里的學子們指指點點。
那個學子默然無語。
好吧,朱襄公有一個弟子,那就是朱襄公的外甥公子政。
誰都知道,朱襄公這個外甥不僅頗受如今老秦王喜愛,太子柱和太子柱看好的繼承人公子子楚也非常喜歡公子政,所以公子政只要不夭折,極可能也成為秦王。
或許朱襄公不收弟子,也有此顧忌吧。
秦王怎麼能有師兄弟呢?
不過他們現在雖然沒有公開拜師,朱襄公也沒有承認他們是弟子,但朱襄公對他們教導細緻入微,對他們生活也關懷備至。就是尋常老師,也難以做到朱襄公這樣。在他們心中,已經是朱襄公的弟子,自願服侍跟隨朱襄公。
這也是他們放下手中更有成就感的工作,跑來幫朱襄公種田的原因。
老師需要人幫忙種田,他們自然要跟隨。
他們本來只想減輕朱襄的負擔,但在接受朱襄教導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種田也能學到這麼多知識。
植物、土壤、水流、氣候,甚至蟲害和雜草,原來其中都有這麼多學問。
這些學問不是「經驗」,而是可以「科學量化,傳授後人」的知識。
朱襄公會帶著他們做對比實驗,讓他們更加直觀地觀測自然的奧秘。以前他們以為是神靈權柄的東西,在朱襄公的指點下,一一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原來人類可以這樣了解自然,運用自然,而不是被動地靠天吃飯。
種稻中不僅有知識,還有哲學。
比如稻米、魚的和諧相處,十分貼合道家的學說。
「不僅如此,原來和農人打交道也有這麼多學問。我能教導明白農人,以後再去說動那些豪強官吏,輕而易舉。」
「了解農人,才能了解賦稅,了解該如何制定更符合實際的國策。」
「如果只看書,我們不知道一畝地產出多少,就不知道收上來的賦稅是多是少,有沒有被坑騙。」
「是的,不知道農人一天種地需要多少時間,完成耕種需要多少時日,需要徵發徭役的時候就可能耽誤農時。」
「朱襄公說,既需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知識和實踐一個是骨,一個是肉,一樣也不能少。」
「原來種地中還有這麼多學問,不愧是朱襄公。」……
學子們閒下來時聚在一起,將自己學到的東西整理成冊。後來他們為朱襄編撰了一本後世科舉用了幾千年,結果現代華國建立之後,國考還要繼續考的書。
朱襄如果再在這個世界轉世,他還會考自己的「朱襄子曰」。
而這些「朱襄子曰」是不是他說的話,就未曾可知了。
現在他只是盡心盡力的教導學子們種田,並在教導種田的時候,告訴他們一些他以為的常識。
他並不知道這些常識成了大道理,還被解讀了那麼多個版本。
秧苗育好,插秧結束。冬季終於來臨,朱襄也能歇一口氣了。
李冰這時候忙碌起來。他要趁著枯水期,去測量各個江口的水位,尋找修建分水堤壩的地方。
雖然他說要修一個大型水利來減少成都平原的水患,但現在他只有一個念頭,還未有具體腹稿。
朱襄得知此事時,無語極了。
他還以為李冰胸有成竹,已經準備修建都江堰,才給秦王上書。哪知道李冰居然如此魯莽,什麼都沒想,就先把軍令狀立了。
朱襄忍不住問李冰:「你既然還未有頭緒,怎麼敢向秦王上書?做不到怎麼辦?」
李冰道:「做了總比不做好。哪怕挖幾條渠道,也比干看著強。」
朱襄再次無語。你也太莽撞了吧!自己的友人全是一個德性嗎!
哦,我也是。
物以群分啊(拍腿)!
第88章 雙季再生稻
子楚又出差回來的時候,接到了秦王的詔令和賞賜的奴僕。
他看完詔令後,桌子一拍,破口大罵:「一定是朱襄!」
藺贄蹺著腿:「確實是朱襄。朱襄遠在蜀郡,還千里迢迢寫信給君上,擔憂你不好好吃飯喝藥。感動嗎?」
子楚心情複雜。感動是感動,但他更想舉起劍追著朱襄拍。
「朱襄在蜀郡可好?」子楚問道。
蜀郡太遠,以他的人脈,無法得知蜀郡的事。藺贄如今已經成為秦王近侍,消息比他靈通。
藺贄道:「好,怎麼不好?他與蜀郡郡守交好。李冰剛到蜀郡,就看到蜀郡遭遇洪災。李牧李冰守堤壩,朱襄鎮守成都城。朱襄那脾氣,居然還命人處置了哄鬧的幾戶人家,殺了好幾人。」
子楚臉色一白:「朱襄可有受傷生病?」
藺贄道:「朱襄和李冰的上書中都沒寫朱襄受傷生病。朱襄就顧著挨個問我們的情況,重點擔心你,比擔心荀公廉公白公范公幾位老人還更擔心你,哈哈哈哈。」
子楚隨手拿起書卷,砸了藺贄一下:「別打岔,問你正事。」<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