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試以一地為詳,陳教農之策。】
顧璋通讀這篇策問題目,確實和此前相對簡單的童生試大不一樣。
不僅要對題目有一定的想法,還要有足夠的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最後還要給出切實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顧璋構思一番,打算寫自己的老本行。
想要百姓過得好,農業發達,不是思想教育、或者鼓吹形式上的東西,或者一些降低稅的政策能徹底解決的。
要不那麼多朝代,那麼多賢明的君主,怎麼都沒解決這個問題?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只有農業技術發達的新社會,才再無餓死之人。
顧璋落筆:
「民之大事在農,農以谷為命,欲谷盈倉,在於利田、養種……」
他對永河村的土地情況已了如指掌,後又一共四次來回府城與縣城,也算是觀盡寧都風土。
對寧都的地形地貌、基本氣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斟酌思考,最後以永河村為模板,以小見大,談及整個寧都土地農業情況。
若使用得當,可廣泛的使寧都這片土地的收成都達到兩石。
因斟酌到底要寫到什麼程度,顧璋寫了許久,等寫完時,有大半的人都已經交卷了。
顧璋將答卷交到前面,便散學回家了。
只等出成績後,按照院試7成,入學考3成的成績,入不同的教舍,再正式開始官學的學習。
兩日後。
髮捲放榜。
顧璋穿過滿是小吃的街巷,選了兩個沒嘗過的小吃,心情不錯地往學院走。
到學院的時候,正好吃完。
「讓我看看!」
「我排在前面!」
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牆上張貼的排名宣紙。
顧璋也走過去,他下意識從前往後看,找自己的名字。
掃完第一列,沒有。
顧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聲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後面三列里,跑這麼前看什麼?」
顧璋回頭看,是項門。
他眼裡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裡藏著奚落和惡意。
他聲音很大,一時間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過來。
原本沒注意到顧璋名次的人,這會兒也都下意識去後三列找。
擁擠的人群中頓時傳來詫異的驚呼聲。
「還真是,顧璋的名字在倒數第三列。」
「不會吧,他不是連中三元嗎?怎麼跑到這麼後面來了?」
「是不是搞錯了?院試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顧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過的地方,朝著榜單後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開,好奇、打量的視線都落在他身上。
顧璋皺眉,即使他文章有問題,也不至於落到最後三列去吧?
那幾乎是倒數了!
不可能這麼差吧?
但穿過自動分開的擁擠人群,他確實在倒數第三列看見了自己的名字。
還不是前頭,而是倒數第三列靠後的位置。
項門在後面笑道:「咱們小三元雖然出身農家,但恐怕連地都沒去看過,竟寫出畝產兩石的離譜言論來。」
「兩石?這未免也太離譜了。」
「能寫出畝產兩石,這排名也難怪了。院試能得魁首,我看確實有神仙水的功勞。」
人群中的竊竊私語不斷傳來。
顧璋得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就跟上輩子考試時有那種重點小冊子一樣。
這個時代許多考生都家境不錯,不曾接觸農民,土地。但是農又是科舉里逃不開的一個話題,所以有人專門出了一本小書,裡面總結了許多關於農業的「常識」
幾乎是所有科舉考生都會背的一個東西。
比如不同糧食的畝產、比如水稻和小麥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
許多像是金瑎這樣連水稻和小麥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讀書人,就是靠這本書來對答。
而這本書里,給小麥的畝產定義,寧都良田均產一石4斗,劣等田均產六斗,越往邊關苦寒之地,畝產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這篇文章,就相當於犯了違反教科書里的常識性錯誤,讓人感覺起來,就像是寫「m國的首都是湖南」一樣離譜。
大眾的解法,是用各種政策和方法,鼓勵開荒,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種地,就會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會過的更好。
肥田之法並非無用,但按照那本劃重點的金科玉律小冊子上說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產多個一兩斗。
也就是從前永河村顧德貴的偶爾能到的產量,種田的老手,細心護養土地,照看麥苗,也無天災人禍,風調雨順才能增產一兩斗。
顧璋不知道為什麼永河村的畝產,竟然完全沒有傳到府城,連一點名氣都沒有,但他猜,多半和吳縣令脫不了干係。
想明白前因後果,知道為什麼自己排名會倒數。
顧璋差點就氣笑了。
不遠處。
問心學院後山一棟小竹樓中。
燕老正和一白髮老者交談。
「能得燕老指點,那是學子們的福氣!」白髮老者正是書院院長,得知燕老要來他們學院教書,心中歡喜。
姜武從門外快步走進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