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頁
而且只是分家,陸滿倉和陸劉氏還活著,不可能真的完全不管他們了。
陸文仲和小劉氏兩口子不是刻薄人,他們完全接了大房的造紙生意,日子比以前寬裕太多。
雖然還要供兩個兒子讀書,但郎四郎兩個又不像陸文達,能毫不心虛的拿讀書的錢揮霍。
他們兩個讀書不好,自己心裡也清楚,越發不好意思多花家裡的錢,反而儉省得很。
因此二房夫妻頗是攢下了一筆家業,平日生活過得好,五不時吃頓肉,還惦記著給陸滿倉和陸劉氏送一些去。
可這老兩口,偏心是偏到了骨子裡。
如果說一開始是因為陸文達會讀書,指望這個兒子給他們帶來榮耀所以偏心他,後來就是偏心偏成了習慣。
再有,陸景堂雖然連中元元,榮耀加身,卻沒給他們這當爺爺奶奶的什麼好處,就給了些吃的用的。
平日說起來,還會被人指指點點,說就是這兩個老昏貨,耽誤了他們陸家的麒麟子。
元及第啊!他們竟不讓讀書,好好的孩子退學務農,這得多昏的腦子,多狠的心。
陸滿倉和陸劉氏想辯解,說是陸景堂自己沒考過陸景賢,可這話說出去哪個信,一個元及第,一個那會兒還在死磕鄉試。
兩人不但沒享受到陸景堂的榮譽,反而就差被釘在恥辱柱上了。
若是大房能安撫一番還好,然而整個大房,陸文元和陸楊氏想不到這一茬,陸景堂巴不得旁人說,免得這對站在陸景賢身後的老人再給他惹麻煩。
這樣一來,老兩口心裡漸漸對陸景堂已經整個大房存了怨氣,越發偏向房,好像想以此來表現他們的不滿和憤怒。
然後大房就跟著陸景堂整個兒的搬去了京城。
第361章
在陸景堂的那場夢裡,因為陸萍被韓家凌虐致死,以及後來的種種事,他們大房和三房完全決裂。
一房則因為隱瞞了景年的死因,陰錯陽差,跟三房走在了一處。
然而現實中,因為陸萍早早和離,韓家也未像夢裡一般爆出那些醃髒事兒,如今大房和三房還能保持大面上的和平。
反而是一房和三房,在景年一家搬到京城後,發生了數次衝突,最後關係越發惡劣,幾成仇人。
因此三郎見到陸景賢兄妹三個,格外沒有好臉色,當面就扔了個冷臉過去。
陸景賢面色不變,就像沒聽見三郎的冷嗤聲,依舊一副斯文模樣,面帶笑容,十分和氣的樣子。
景年記得誰跟他說過,好像陸景賢是四年之前那一科會試中的貢士,後來殿試,取中一甲中游,不好不壞。
其實在他考前,京中便有風聲,說陸三元的堂弟此次參與會考,雖會試未能奪魁,但殿試定會後來者居上,一舉奪下前三甲。
踩著陸景堂的名聲,將陸景賢無限捧高,流言越傳越誇張。
就連昭明帝都對陸景賢起了興趣,要來他會試的卷子查看。
看完之後,大失所望。
答得是還不錯,一十出頭的年紀,能答成這個樣,稱得上人才。
可也就是不錯了,會試三年一次,每三年,昭明帝能看見最起碼十幾份跟陸景賢水平差相仿佛的卷子,遠比他好的也為數不少。
優秀,可又不那麼出挑。
跟陸景堂完全沒法比。
因為之前期待太高,沒有達到預期,反而失望更甚。
緊接著,又有流言傳出,將陸景堂因為學業不如陸景賢,中途輟學的經歷說得有鼻子有眼。
頓時引起軒然大波,活了一輩子第一次見三元及第,跟他們說比不上一個普通一甲進士?
昭明帝險些以為是自己看走眼了,後來聽身邊親隨,講了講「陸三元家中往事」,這才明白怎麼回事。
說實話,昭明帝看陸景堂,是帶一點兒偏心的。
這可是他親自點的三元及第,往後寫在史書上,要跟他連在一處的。
陸景堂自己也爭氣,書教得好,官做得好,事情也辦得漂亮,按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史書上說不得就得留下君臣相得,互相成就的假話。
因此聽說他的「三元及第」差點兒讓一對昏聵鄉下夫婦給耽誤了,昭明帝對陸景賢天然帶了幾分不喜。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底下那些大臣,哪個不揣摩著皇上的心思。
殿試的時候,陸景賢的卷子差一點兒就被打落到三甲,但昭明帝覺得,他是個明君,明君不能以個人喜好干涉科舉大事,這才捏著鼻子提到一甲。
後來翰林院館選,陸景賢倒是考進去了,可硬要說起來,翰林清貴是清貴,可也有「天子私人」之稱,遭了皇上厭棄,得,修書撰史去吧。
一套史書反覆修來回修,能把一個人最好的年華都修進去。
陸景堂在翰林院的時候,三天兩頭被召進宮,有時連著幾天都不用去翰林院點卯,早上直接進宮,晚上下班回家,偶爾太晚,蒙皇恩會宿在宮中,幾乎把「天子近臣」四個字寫在了臉上。
陸景賢在翰林院,別說進宮了,都沒怎麼見過別的部門的同僚。
他在翰林院蹉跎三年,修了三年史書,考評得了個中平。
求外任補官,哪怕當個下品縣縣令也是好的,可依舊沒機會。
陸家是從陸文敬起家的,可陸文敬四個兒子,只有大兒子靠著陸景堂勉強算是有了出路,如何顧得上他一個隔了不知道多少房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