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有的人分的房子全屋向北,整年都見不到太陽,曬不了被子,比較陰暗潮濕,就會不滿意。
大家都是免費分的,憑什麼他的房子好,我的房子就沒那麼好,這就帶來了一定的不公平。
很多單位也想了各種措施來保證達到公平。
比如說職級高資歷老的職工,優先給分好房子,職級低、資歷新的職工,就選次一點的房子。
又比如先排隊的先給好房子,這一批次後排隊的則次之。
但是無論用什麼規則,總歸還是沒有那麼公平,總有一部分利益受損的人,會群起而攻之。
於是很多單位又一拍腦門,想了更絕的辦法,那就是抓鬮。
抓鬮這個方法很妙,大家在抓鬮之前都不知道紙團上寫的到底是什麼,絕對的未知,絕對的公平。
但是據說這樣又衍生了很多黑幕操作。
因為抓鬮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個紙團的不同形狀,所以有的人提前打點好關係之後,在一些紙團上做了記號,自己抓鬮的時候專門找特殊記號的,就可以抽到好的房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的人又會給抓鬮的箱子做一個黑暗處理,手伸進去的是一個黑盒,所以什麼都看不到。
但是這種情況又給負責抓鬮的工作人員帶來了一定的黑幕操作可能性,比如抓鬮人的手伸進去之後,黑箱裡面,可能有另一隻手將一個比較好的結果遞給他,反正大家在外面全都看不見。
總之作弊的手段層出不窮。
所以一直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單位能找到一種絕對公平的分房方式。
在這種背景下,商品房的市場化自然應運而生。
房子有好有壞,那麼它的價錢就有貴有賤。
在許貝朵畢業的那個年代,也有一些少量的研究所之類的單位,還可以按資歷分房子,但是一般都需要自己掏出一個成本價,不同的房子,不同的大小朝向,也都會影響成本價。
而在商品房售賣體系裡面,房子的價格更是每一戶都各不相同。
許貝朵憑藉自己的知識,娓娓道來,給陸淮寧完整的講了一遍定價體系:
首先不同的小區都有不同的定位和規格。
第一個要素是小區的地理位置,可以說地理位置是首要決定小區和樓盤價值的主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區的位置交通方便,離公交地鐵站不遠,並且周遠有較好的配套,有學校、醫院、公園、大型商業等,對於人們的生活是非常方便的。
這個位置很有講究,小區周邊的配套既要好,但是又不能離學校、醫院、公園這些地方太近,如果緊緊挨著這些地方,又會因為這些公共設施造成一定的噪音、擁堵等影響。
其次小區內部的設計又很關鍵,它決定了一個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區環境水平高低,比如一個重要的參數叫容積率,容積率越高,代表這個小區在同樣一塊地面上,承載的戶數更多。
同樣的資源,人多了,那平均下來的體驗自然就會下降。
越好的小區,容積率越低,在許貝朵那個年代,一般容積率3.5以上的小區會被稱為剛需小區,而容積率2.8以下的小區可以被稱為中低密小區,密度越低,小區環境更加幽靜,生活舒適度更高。
此外小區還有一個綠化率的指標。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綠化率,就指的是整個小區同樣的地塊面積下,綠化景觀占用的面積占比。綠化率當然是越高越好。
一般的剛需小區綠化率都在35%以下。如果能超過這個數字,那麼證明小區的綠化還不錯。
同時綠化率不能光看這個數字,還要看看小區的綠化中都有哪些樹種、花卉……這個屬於園林景觀的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
接下來是小區的樓棟布排方式。
每一個小區的地塊四周邊可能都是路,那麼每一棟樓就會在小區裡面呈不同的位置分布。
一般小區四面的樓會被稱作臨街樓。
臨街的樓房,因為臨著街道比較吵鬧,會有車水馬龍的聲音,而且往往小區的四面大門也會環繞在這些樓棟的旁邊,人們進出小區來來往往也會比較喧鬧。
所以臨街的房間一般是整個小區裡面價格比較低的。
其次還有一種樓,它處在小區的最中間,他的四面八方都有小區的其他樓棟環繞,完全隔絕了外界的聲音和視野,這種樓棟一般被稱為樓王。
樓與樓之間,還有一個參數叫樓間距,顧名思義指的是樓和樓之間的直線距離。
它代表了,如果有一個人站在他們家窗戶上,朝南或朝北看去的時候,能看到相鄰的樓棟的最遠距離。
如果樓間距太近,鄰居之間互相一張望,就可能看到對方尷尬的臉。
而小區裡的樓王,之所以被稱之為樓王,是因為它四面八方的樓棟與它的樓間距都很大,讓樓王之中居住的居民感受到全方位的隱私和安全。
往往樓王是整個小區裡面價格最高的房子。
此外每一棟樓的樣式,根據建築設計,又可以分為塔式樓和板式樓。
塔式樓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設計,往往用在比較舊的老年代,塔式樓的每一層,戶數可以比較多,比如一層樓有六家到八家人以上,大家的房子就像一個塔一樣,在四周圍起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