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不過萬幸的是,嘉靖並沒有太為難他,而是繼續昨天的討論,又將洞庭湖水患的問題拋了了出來,重新道:「王尚書,我晚上翻了翻之前的實錄,發現從弘治朝起,許多地方都開始重視水利,當地官員考察也將此算了進去,而且中間的確是有一些比較清明的好官,但為何即使這樣的地方,還依舊水患頻發,到底是差在哪兒?」
王瓊思索許久,緩緩道:「稟陛下,這點微臣在治理水患的時候也曾思考過,最後以為主要有兩點,其一則是地方錢糧不夠……」
「你……」嘉靖一聽地方財政就想起昨晚的事兒,又忍不住想要發火。
王瓊連忙請罪,「陛下,請容臣講完,昨天的確是說了,地方官員人人盤剝,但實際上,許多地方即使不去貪,預留財政也是不夠。」
明朝這種給地方一定財政自由的政策,也算有好有壞。就拿在大明不上不下的湖廣來舉例,倘若今年湖廣風調雨順,沒什麼天災**,那麼地方稅收順利,交上錢之後,剩下的大家均分了,你好我好都挺好。但倘若遇到收成不好,農民起義,那麼大明中央是很少管這些的,上交的錢一分都不能少,這種時候地方沒辦法,只能向老百姓攤派。
「近些年宗室人口愈多,賊寇頻頻作亂,其實很多地方財政已經在崩潰邊緣,別說是修河堤,就連官吏俸祿都下不來。」
王瓊此時也豁出去了,一針見血地指出大明中央和地方就是烏鴉落在豬身上,誰也別嫌誰髒。皇上你昨天抱怨你的錢,許多官也想哭訴他們的錢去哪兒了呢。
嘉靖面上青一陣紅一陣,雖然他也對宗室做出了許多改革,但成效最起碼要過個兩年才能體現,現在王瓊拿這個堵自己,有種明明不是他的鍋他也要背的憋屈感。
一邊的冼如星連忙打圓場道:「那另外一點呢?」
王瓊繼續道:「第二點就更是無奈了,負責當地水利的都是些文官,而他們手下的也全是科舉考上來的。讓他們處理政務,判案寫奏章還行,但說到修河底,哪怕是十幾年的老匠人都不說完全了解,所以官員們其實很多都是有心無力。」
就是王瓊自己,也是累死累活實地考察了一年多,差不多脫了一層皮才勉強將水患解決。
這倒確實,對於官員們死讀書不通庶務這件事兒一直是朝廷的心病,聽完在場之人一起陷入沉思。
半天,冼如星嘆了口氣,「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說起來像這種事兒,統籌後勤什麼可以找個成熟穩重的,但一線上沒有專業人士指揮負責根本不行。但工匠們往往又身份低微,說出來的話也沒人聽。」
「那還不簡單,」朱厚熜大手一揮,「我效仿皇爺爺隨便封幾個傳奉官過去不就好了。」
「萬萬不可!」冼如星.王瓊面色大變,齊齊阻攔。
所謂的傳奉官,是指不用經過吏部的銓選和內閣的審核,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員。最早由英宗朱祁鎮開創,後來在成化手中發揚光大。
成化雖然是不少人眼中的「鷹派皇帝」,將文官集團壓製得死死的,但其手中皇權也不免過於膨脹,尤其是設立西廠,進一步加深了宦官專政的隱患。
像傳奉官這種不倫不類的產物,正經讀書人自然是不屑於當的,於是成化奉上的往往都是些工匠藝人等三教九流,本質上還是籠絡人才為皇室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逐漸變成賣官鬻爵的工具。
由於成化日常揮霍無度,晚期只要有人透過司禮監向皇帝獻上奇珍異寶,便可以當上傳奉官,有些傳奉官甚至手裡掌握權力。後來弘治上位,雖然很少封傳奉官,但也並未將其廢除。等到了正德,那就更不必說,楊廷和革除的那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傳奉官。
嘉靖上位後倒是一直沒提,結果現在想把傳奉官搬出來,嚇得王瓊連忙道:「陛下,成化年間後宮物窮極僭,憲宗本想著用傳奉官來增加些私庫,結果確是破壞吏治,後來因為冗官現象頻發,導致國家負擔加劇。而那些傳奉官更是為禍鄉里,鬧得民怨沸騰,實屬百害無一利。」
而冼如星更是直白,開口就是:「您又不缺錢,何苦因為這點事兒跟朝臣再打一架。」
朱厚熜想想也是,毫不誇張的說,他如今可能是大明開國以來私庫最豐厚的皇帝,冼如星搞得那些生意,如白糖油印這些大宗他都有入股,銀子如流水般湧來,就連上次在宮裡修道觀都是他自己掏的腰包,成功堵上了大臣們的嘴。
既然此路走不通,於是便又來一計。大明其實目前有專門管理匠人的機構,名叫營繕所,所正為正七品,裡面都是從全國各地來京城服役的工匠。
明初剛立國的時候學習元朝,將全天下的匠人編輯成冊,採取「住坐」「輪班」的工匠服役制度,大明對工匠的徭役攤派得非常重,而且代代都要服役,所以即使現在不阻攔匠人當官考科舉,許多人也都十分想脫離匠籍。
朱厚熜想將整改營繕所擴建,給匠人們正經官職,然後從其中挑選出技藝經驗出眾者,由他們去各地進行專業的工程指導。
「這倒是可以,」冼如星想了想,接著補充道:「另外其實現在匠人的服役制度也可以改一改。工匠們如果繳納足夠的征銀可以免除當年徭役,這樣不光能給朝廷增加稅收,真有事兒了還能留著錢去僱傭些好人,現在的官匠們水準太差勁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