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不阻止蘇丞相回朝,也是打著分擔仇恨的注意。
形象不是一天就能改變的。
在她把自己包裝成賢明太子之前,這個朝堂最好保持三足鼎立的狀態,才能不出亂子。
師宣從蕭雲手中接過一道諭旨,走至台前宣讀。
「宗廟乃社稷之始,禮法乃治國之本,為奉常者,需明德以自守,曉禮制以理事,崇神虔心,敬祖守制,吳國公乃兩朝舊臣,奉靜嫻大長公主為妻,恭良順儉,先帝與陛下常稱讚加恩,今仰承萬歲之意,加奉常之職。」
吳國公就是寧雨笙的祖父。
皇帝的親姑父。
比起對皇位有威脅的親叔叔怡親王,皇帝一直更願意給姑姑加恩以示自己對宗室的關照。
吳國公早年還跟隨皇帝一起打過夜國,身上有武將的榮職。
所以儘管他近些年一直修身養性,不管朝政,也並不影響他家門第顯赫。(所以原著里,反派才會娶寧雨笙來給貴族釋放友好信號)
吳國公立場也一直很明確:你們打你們的,要是惹我就別怪我抽你的臉。
蕭雲有意找一個身板過硬,又處在黨爭之外的人來擔任奉常一職。所以在看到寧雨笙的信時想到這位後,第一時間去找吳國公問過對方的意向。
沒想到對方很乾脆地答應了。
問理由,吳國公就笑呵呵地說:「這麼大一家子人,我活著的時候還能供他們風光地過日子,等我死了,怕是有些小輩連吃穿都發愁。」
吳國公府是四世同堂,寧雨笙年紀最長的侄子已經到了進學的年紀,但是她的堂兄之中,並沒有人有功名加身。
叔伯中雖有一兩個將軍和禁衛將領,卻並不得重用。
吳國公和其妻子要是去世,國公府必然會走向衰落,所以他現在改走文官的路子,反而能為家裡的小輩掙一份前程。
不管吳國公的目的是不是如此,反正蕭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除去奉常之外,如今的九卿中,郎中令由白羽衛的統領白潛兼任。
廷尉被蕭雲換成了竇白風。
治粟內史是楊谷舉薦的人,算是半個太子黨。
衛尉是半個國師的人。
典客一向是透明人,皇帝不接待外使,他就幾乎沒有出場的機會。
太僕傅朗已經回歸自由身,不用再去左相府上打卡,由於其邪門的屬性,短期內不會有人活得不耐煩地去拉他入伙。
少府是老牆頭草了,除了堅定地聽從皇帝之外,誰權勢高捧誰。
宗正是一把年紀的怡親王。
唯一能被拉攏入伙的也只有怡親王。
但讀過原著的蕭雲知道,怡親王活不了幾年,為了爭王位,她那幾個堂叔會鬧得非常難看,以至於讓一個庶子降爵承襲。
驕傲得不可一世的明華郡主,也將迎來落魄的結局。
要是誰願意蹚這趟渾水,她也樂見。
三公九卿地位穩固,朝堂短期內就不會有太大的震動,最多小打小鬧一番。
蕭雲準備暫停搞事,發展民生,擴充軍備。
以對付接下來的狂風暴雨。
對武將方面的調動,她的動作要大的多。
首先是封張能為征北大將軍,派去由厲王府世代鎮壓的邊關,以「抵抗蠻夷」的理由招兵。
本代厲王被前代打壓多年,懦弱又不堪大用。
居然很聽話地遣散私兵,讓那些被前代厲王養出來的強兵悍將回去種田。
張能過去招人,可以現撿一批強悍軍隊。
那將是她最大的王牌。
其次,蕭雲給了李四一個「奮威將軍」的身份,滿足對方願望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一點兒惡趣味。
她還記得李四當初那封投降信上的措辭,讓她有種對方要拜她當義父的錯覺。
董卓封呂布當奮威將軍。
她也封李四當奮威將軍。
不同的是,她會給實權,李四也沒那個能力背叛她。
蕭雲遣李四去會州募集兵馬,用的理由是防止夜國從會州進軍,直接威脅京城。
會州與夜國接壤的地方只有一座小城。
皇帝當年走的就是那座小城,直奔夜國的都城去,最後擄走夜國太子妃,還逼得夜國遷都。
後來那座小城前去夜國的道路就被夜國人工堵死了。
所以那城裡沒有多少守軍。
蕭雲只要製造一點兒夜國在清理道路的假象,就能名正言順地招兵買馬,以防和州叛亂。
另外,蕭雲又重新啟用了一批老將,派他們去各州當督軍。
其中包括了寧雨笙的叔伯,一方面是賣吳國公一個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家的姑娘都有不錯的武藝,其他人指定也不錯。
對於原著中提到的一些混亂地帶,則是派去一些年輕小將。
這些想要建功立業的年輕人,一旦發現不對,就會及時上報,而不是像一些老油條那樣明哲保身。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