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39頁

    謝王妃頜首,想著果然世宦之家,縱子孫跳脫些,倘肯依祖訓,也能過好這一輩子的。

    謝王妃本就要拉攏唐家,便將小唐之事放在了心裡。然後,轉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報的奏章來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復贛地是實實在在的大喜事,閩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勝。

    謝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書,五皇子家書寫得很詳細,先是說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糧糙,後勤上極是得力,再說此次收復贛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風用兵如神,實際上是贛地自己先亂起來的,自從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滅你滿門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戶豪門大受打擊,而且,靖江王為了收買人心,是把豪門的土的分給百姓的。這裡要介紹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實對待那種死不投降的大戶啥的,靖江王屬於進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氣,老子拿刀都砍進來,你還不降?不降自然要接著砍死你。至於分土地的事兒,人都砍死了,身後遺產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於收攏人心的考慮,按家戶人口分給百姓,百姓們開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這分下去的土地半點兒不少收稅的哦。

    靖江王此舉,非但拉攏百姓之心,還遏制了土地兼併。

    只是,凡事都得有個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戶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紳,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沒收家產那一套了,不然,你一點兒活路不給人家留,人家寧死也不會再降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兒,靖江王的政策其實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但宣傳導向出了問題,當然,哪怕靖江的宣傳導向沒問題,五皇子也得讓他出點兒問題。百姓見打死士紳就能分得田地,紛紛要求再多打死兩口子士紳,分其田產。不要以為提起百姓就是溫順如羔羊一般,實際上,面對利益,羔羊也不會吝於進化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舉報士紳通敵朝廷,然後這舉報百姓得了獎賞。之後舉報的更多,以至贛地豪門人人自危。當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的時候,往往社會的安全也是無法保證的。本就是動盪的年代,剛打下來的地盤兒,原就不大穩當,再加上相臨的五皇子虎視眈眈總是發壞水兒,五皇子還沒打過去呢,贛地自己先亂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給咱們分點兒地麼,這撥人打出的旗號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家說了,跟著造反,以後給個王噹噹。

    五皇子在信里也著重介紹了,這是一夥子山匪趁勢起兵,其實沒啥組織裝備,不過於當地路線非常熟悉,很能給靖江駐軍添亂。五皇子往贛地派了不少細作,要知道,五皇子對於跟什麼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經驗的。且天下匪類,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這窩山匪明顯道行不夠,五皇子派了個細作去入伙,結果,這窩山匪就給這細作忽悠傻了,非但給五皇子做了內應,事後還叫五皇子把山匪頭目在亂軍中不幸被“亂箭”所傷,一蹬腿歸了西。然後,五皇子也沒收編他們,而是繼續讓自家細作領導餘下山匪百姓,一路扛著鋤頭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贛地,贛地士紳見他如見甘霖,那叫一個激動啊,紛紛拿出好酒好菜的勞軍招待。其時,贛地官員多已殉國,五皇子倒也乾脆,就讓分派出駐守贛地的將領暫領政務,當然,一般做將軍的對政務可能不大行,這也沒關係,先擬出幾樣撫民條例來,再招幾位當地名士幫忙。是的,靖江雖然殺了不少豪門,但對於廣有名聲的儒士還是很客氣的,這些人家財不算豐厚,名聲卻是響亮的很,縱有一二犟種,靖江開出名單,於是手下將士也強忍了他們。如今五皇子一來,立刻請他們出面幫忙,這些人聽說五皇子是來撥亂反正的,都很歡迎。以往沒覺出朝廷好來,有靖江這一對比,這些人立刻覺著朝廷都是好人。

    至於在靖江占領贛地時給靖江溜須拍馬的,五皇子也沒客氣,收繅家財,一半軍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這麼把贛地給收復了。

    這裡頭,當然有五皇子的運氣,但很明顯,五皇子因勢利導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於收到五兒子收復贛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過望,當天午飯都多吃一碗。太子聞知此事,也是大大的誇讚五皇子有才幹。

    滿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氣大振。

    此時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剛占領贛地就受到了來自靖江的瘋狂反撲,尤其是靖江大將馮宛馮飛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癢,這場戰事拉據時間之長,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間五皇子兩次被趕出贛地,這還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終五皇子占穩贛地,倒不是把馮飛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此事震動之大,直接把馮飛羽從前線震回靖江——參加靖江世子喪禮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說句老實話,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會有這般震動,畢竟,靖江王有了年歲,這會兒就是死了,也不算壽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壯年,剛四十幾歲,平日裡沒災沒病的,怎麼就死了?

    這也忒突然了吧。

    有點兒想像力的人都知道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確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給毒死了。

    究竟是怎麼給毒死了?

    呃——

    還不清楚。

    是的,還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這事兒,起碼穆三郎脫不開干係,就是靖江王也立刻親審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著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訴道,“兒臣萬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講,誰會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頭好,也幫兒子說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這樣的事呢。”

    可你說不是穆三郎乾的吧,靖江王一向偏愛這個兒子,且穆三郎勢力之大,已能與世子分庭抗禮。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兇手的邏輯推斷,非穆三郎莫屬啊!何況,事兒還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張嘴也說不清啊!

    馮飛羽是誰,馮飛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馮飛羽在前線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嫡系派正為此高興呢,結果,咣鐺,世子死了。真是痛徹心扉啊!

    其他人已經開始盤算世子過逝後的大局勢了,馮飛羽是真的痛徹心扉,要知道,能成為心腹,其實靠的就不僅僅是利益了,除開利益,還有感情。

    馮飛羽少年貧寒,一路走來,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報,恩人死了。

    馮飛羽再不罷休的。

    於是,將軍仗也不打了,專在靖江盯著刑部屬司查案了。

    這可不就讓五皇子一伙人撿了個大便宜麼,主要是,馮飛羽這傢伙打仗太兇殘了,雖然柳扶風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贛地二進二出就能看出來,馮飛羽打仗本領,並不遜於柳扶風。  

    當然,馮飛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親穆三的將軍趙陽。有馮飛羽那兇殘的傢伙在前,趙陽用兵雖穩,卻著實少了一股鋒銳之氣,多有不及柳扶風之處,就這麼著,五皇子占穩贛地。

    ☆、第271章 交鋒之靖王的決斷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來之筆。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裡說了聲,“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雲道,“將軍大功,我必細稟父王。”甭看平日在心裡總悄悄稱呼江行雲作剁手狂魔,實際上,五皇子是極尊重江行雲的。

    江行雲深為遺憾,“我倒想攬下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乾的。”

    五皇子大驚之下,竟道,“不是你著人做的?”要說在閩地,能有這種本事的,也就是江行雲了。不想,江行雲竟說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問,“那是誰幹的?”

    江行雲搖頭,道,“此事蹊蹺的很。一時還沒消息。”

    五皇子就尋思開了,“難不成真是穆三乾的,他不會這麼蠢吧。不要說世子在他府上給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塊油皮他也說不清啊。”  

    江行雲並未糾結於此事到底是何人所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處置這空缺下來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興災樂禍,頜首道,“這倒是,靖江兒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沒同胞弟弟,不過,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孫,怕是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孫,世子一系官員如何肯罷休。”

    江行雲想到另一種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後論功行賞?”

    五皇子畢竟出身皇家,對靖江此時處境比江行雲要有更深感觸,曲指輕擊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與謝莫如有些個似,他道,“不論靖江想怎麼辦,世子之死總得有個說法。”

    五皇子一語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論靖江如何處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個說法,方能服眾。

    正是造反的關鍵時刻,繼承人死了,怎麼說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雖更偏愛三子,但世子是嫡長子,對於每一個父親,嫡長子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從禮法與心理上,用一句很樸素的話來形容:這是正根正苗。更遑論這是祭過天地稟過祖宗的王位繼承人!饒是靖江王以往覺著世子有不如三子之處,乍逢世子慘死,亦是痛徹心扉。  

    關鍵是,還得忍著心痛著緊的查清事實。

    這事實並不難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屬司的官員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從來沒有什麼天衣無fèng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跡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這件事來說,世子中的是劇毒,沾之即死,當場死在穆三的宴會上,世子一死,現場一片混亂,但仍有人及時下令,封存了現場證據。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盞,給世子斟酒的酒壺,以及當時的殘席。說來也是燒的,親王按制也只能用銀器,到靖江世子這裡,較親王低一個等級,亦是用銀器,只是在規制上略低於親王。

    當然,這是東穆王朝的禮制規矩。

    自從靖江王自己稱帝,他自不會按東穆規矩辦,於是,靖江自己換巴換巴都換金器了。主要是,在規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齊的。到了世子這裡,穆江王世子自然要與東穆太子看齊的,太子都是用金的,於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銀器,銀染毒即色變,世子當不會被毒死。

    結果,世子就死了。

    好在,證據皆保留了下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3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