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頁

    張家福送鄭開去後,回房一覺,直睡至日上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寫薦書兩封與鄭開帶至京中去,使鄭開投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身之地。因使人過去請時,那家人回來說:“和尚說,鄭爺今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話與和尚轉達老爺,

    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張家福聽了,也只得罷了。

    正是閒處光陰易得過,轉眼又是一年元宵佳節。張家福令家人元讓抱了小翠,去看社火花燈。半夜中元讓因要小解,便將小翠放在廁所門口站著。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那有小翠的蹤影急的元讓直尋了半夜。至天明不見,那元讓也不敢回來見主人,便逃往他鄉去了。張家福夫婦見女兒一夜不歸,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幾人去找尋,

    回來皆雲影響全無。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煩惱,因此晝夜啼哭,

    幾乎不顧性命。

    看看一月,張家福已先得病,夫人羅氏也因思女成疾,日日請醫問卦。不想這日

    三月十五,大覺寺廟中炸供,那和尚不小心,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此方人家俱用竹籬木壁,也是劫數應當如此,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了,如何救得下直燒了一夜方息,也不知燒了多少人家。只可憐張家在隔壁,早成了一堆瓦礫場了,只有他夫婦並幾個家人的性命不曾傷了。急的張家福惟跌足長嘆而已。與妻子商議,且到田莊上去住。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賊盜蜂起,官兵剿捕,田莊上又難以安身,只得將田地都折變了,  

    攜了妻子與兩個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喚趙彪,本貫重慶人氏,雖是務農,家中卻還殷實。今見女婿這等

    狼狽而來,心中便有些不樂。幸而張家福還有折變田產的銀子在身邊,拿出來托他隨便置買些房地,以為後日衣食之計,那趙彪便半用半賺的,略與他些薄田破屋。張家福乃讀書之人,不慣生理稼穡等事,勉強支持了一二年,越發窮了。趙彪見面時,便說些現成話;且人前人後又怨他不會過,只一味好吃懶做。張家福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可巧這日拄了拐扎掙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道人,身著灰布道袍,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

    人人都道神仙好,卻把名利忘不了。

    古今帝王將相家,一樣黃土荒草下。

    若是都把身修道,跳出輪迴逍遙笑。

    兒女情長夫婦伴,無償來時魂夢牽。

    男女情濃恩斷時,方知歲月催人老。

    生時具說恩情濃,死時各自把命送。

    兒孫自有兒孫福,累己操勞死不知。  

    張家福聽了,便迎接上來道:“你滿口說些么子哦”

    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具是如此。

    張家福一聞此言,心中早已悟徹,因笑道:“且讓我作一頌去:“

    昔日富貴榮華嬌妻伴,小女卻被販子賺。拐賣人口真可恨,千刀萬刮未解憤,防火防盜很重要,一朝大火把家燒,所有家產全燒掉。今日看透紅塵事,跳出五行脫輪迴。

    那道人聽了,拍掌大笑道:“說得好,說的好”張家福便說一聲“走罷”,竟不回家,同著道人飄飄而去。當下鬨動街坊,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羅氏聞知此信,哭個死去活來。只得與父親商議,遣人各處訪尋,那討音信無奈何,只得依靠著他父母度日。幸而身邊還有兩個舊日的丫鬟

    伏侍,主僕三人,日夜作些針線,幫著父親用度。那趙彪雖然每日抱怨,也無可奈何了。

    這日那張家的大丫鬟在門前買布,忽聽得街上喝道之聲。眾人都說:“新太爺到任了!”丫鬟隱在門內看時,只見軍牢快手一對一對過去,俄而大轎內抬著一個身穿官服的大漢來了。那丫鬟倒發了個怔,自思:“這官兒好面熟倒像在那裡見過的。”於是進入房中,也就丟過不在心上。至晚間正待歇息之時,忽聽一片聲打的門響,許多人亂嚷,說:“本縣太爺的差人來傳人問話!”趙彪聽了,唬得目瞪口呆。  

    不知有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第2章

    卻說趙彪聽見公差傳喚,忙出來陪笑啟問,那些人只嚷:“快請張爺出來。”

    趙彪忙陪笑道:“小人姓趙,並不姓張。只有原來小婿姓張,今已離家一二年了,

    不知可是問他?”那些公人道:“我們也不知什麼‘張’不張的,既是你的女婿,

    就帶了你去面稟太爺便了。”大家把趙彪推擁而去,趙家各各驚慌,不知何事。至三更時分,趙彪方才回來了,眾人忙問情況。趙彪道:“原來新任太爺姓鄭名開,是成都人,曾與女婿舊交,因在我家門首看見丫頭買布,只說女婿移住此間,所以來傳。我將事情講明,那太爺傷心感嘆了一回;又問外孫女兒,我說元宵節看燈丟了。太爺說:‘不妨事,待我差人去,務必找尋回來。’說了一回話,臨走又送我二兩銀子。”

    張家娘子聽了,不覺感傷掉淚。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