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8頁

    細解陳廷焯也有幾分道理在,歷代文人寫柳樹柳枝柳葉,細柳弱柳病柳殘柳詩文裡面層出不窮,然而大多是春柳。

    容若匠心別具的用經受冰雪摧殘的寒柳,暗詠身在皇宮皇威重壓的戀人。立意既新,手法也不俗。句句寫柳,又句句寫人,物與人融為一體。委婉含蓄,意境幽遠。李商隱在《柳枝詞序》中說: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後將涉水濺裙來會。容若詠柳,正合用此典故。湔裙夢斷指和戀人重聚的夢破。

    想來陳廷焯發出明月有情的感慨讚譽,也許正是品出容若心頭那點與眾不同的深意--

    伊是儂,心上柳,暮暮朝朝,榮枯兩相關。

    你眉似春柳,若遠山。顰尖多少恨,西風吹不散?

    人心愁如海,時間亦難撼動,何況西風?

    臨江仙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手生疏】

    明朝王次回寫艷體詩是很有名氣的,他的《凝雲集》《凝雨集》在當時流傳甚廣,有讚譽"沉博絕麗,無語不香,有愁必媚"。雖然腐儒們對他評價不高,但他的詩對同時代或後世的人都有不小影響。

    誠心而論,王次回詩有一點艷,一點憂,一點亮,凝雲凝雨的海棠意態媚然,也是上品。容若喜歡用王次回的詩句,此在飲水詞中不甚枚舉,也是一大特色。容若受次回影響甚深,就像李碧華亦舒很受張愛玲影響一樣,其實是一種繼承和發揚。容若詞清艷,次回詩香艷。艷本是一體同源,花開兩樹,實在也談不上王次回低俗不及容若。詩和詞的感覺本來就不同,詞做艷語因為格式多變,三唱三疊就顯得婉轉音流,詩七律五律七言五言總不過四角櫥櫃穩穩噹噹。好比為人的人做艷語就容易被人誤會。這實在是體格上的問題,與人品關係不大。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化用明王次回《湘靈》詩:"戲仿曹娥把筆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鴛鴦字,羞被郎窺不肯書。"容若化用此意,亦可能是此詩所勾畫的恩愛動人的場面,一如當年他手把手教盧氏臨帖的閨房雅趣。看著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當時她書寫還不熟練的嬌憨情景。

    王次回熱衷於在自己的詞中套用香艷的典故,以增加穠情--譬如荀奉倩的故事就是王次回喜歡反覆渲染的一個典故:荀奉倩是一個極度疼愛妻子的丈夫。一次,他的妻子在冬天裡發高燒,急於給她退燒的荀奉倩赤膊到戶外挨凍,然後拿自己凍冰了的光身子貼上去給妻子降溫。後來,這個荀奉倩因此罹疾而絲。如今,我們所說的"體貼,也不曉得是否是從荀奉倩那裡演化而來?

    寫艷詞的,尤其是個男人,是很不大為人所看得起的。但,關於荀奉倩的故事還真得要感謝王次回呢。若不是王次回反覆地寫進詞裡--"愁看西子心長捧,冷透荀郎體自堪。""平生守禮多謙畏,不受荀郎熨體寒。"我們今天哪有那麼深的嘆息?據王次回在詞裡吐露,他自己也是很疼愛妻子的。死無對證,難以知道王次回說的是否屬實。但是我知道,容若如果有需要,他一定是可以冷透身體為妻子驅熱的至情男子。

    如同一個人站在水面觀望來時路。這一闋所描寫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詞也簡淨,用"點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詞的語風再貼切不過。本來雨夜懷人,就是一件讓人傷感的事,如果恰好想起的那個人是你最親近的人,你發現她寫過的書箋依然清晰,而她已經不在世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那悲傷會不會更深切呢?

    芭蕉夜雨,孤燈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亂的,翻過了以後還沒有及時整理的書箋。但就是這樣一幀一幀的畫面不依次序的閃現,才會真實感人不是麼?詞家說意,說境,說界,意見起落分迭,卻不得不贊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讓人感覺生動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無法生長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臉上的"花黃",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幸好,飲水詞中游弋的多是這些情感,而容若擅於捕捉它們,再寫得撩人。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輕易地,又被容若的細微回憶觸痛了。

    相愛相處的最後,我們留在別人記憶里的,是否只是這些磷光?

    微弱的,浮游於指尖以下,回憶以上。

    磷光若有,尚能自我安慰。若無,不過一場海上煙花,情誼虛空。

    荷葉杯

    知己一人誰是?已矣。贏得誤他生。有情終古似無情,別語悔分明。

    莫道芳時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為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

    【悔分明vs枕函邊】

    這一闋悼亡,是寫亡妻還是寫戀人,都在兩可之間。憑心而論,這兩個女子在容若心裡各有各位置,誰也不可斷言替代誰。假設無名氏《賃廡筆記》是真,那麼這一闋寫給入宮的戀人可能性會大一些。

    猶記容若在《南鄉子-為亡婦題照》中說"別語忒分明",而這裡卻說"別語悔分明"。雖然一字之差,卻是有非常大區別的。思念盧氏,念及她對自己的溫柔體貼,病體沉沉時尚不忘囑咐自己千事萬事,這些話事後想起來就會特別地分明,這在情理之中,無須言"悔"。

    而戀人則不同,她入宮出乎兩人的意料,為了彼此堅定信心,臨行的密約密誓顯然是少不了的,然而人在驚惶倉促中又哪能考慮的百事周全?當日誓言後來竟因為現實的困難而難以實現,當時的話,如今想起來也字字錐心。只有這樣才而會"悔",悔當日想的太清淺,悔當初想得太天真。如果當時不對重逢抱那麼大希望,也許面對今日的死別就會減一分傷心。

    知己二字,是國人對人極重的稱許,彼此需要非常了解並情誼深切。士為知己者死,荊柯酬燕丹,侯嬴報信陵,都是百死不改擲地做金石聲的人事。由這個詞來透視,可知亡人在容若心中的份量絕非一般的情誼可比。若愛而昵,終究不過是俗世恩愛夫妻,世上多是這樣的人,恩愛柔和而不了解。難得地是愛而敬。精神上視她為自己對等。

    賈寶玉同薛寶釵結了婚,一樣世上夫妻,晨昏定省,外人面前做得笑臉盈盈禮數周全,迴轉身來也溫存體貼。只有相對而睡的兩個人看得見,對方的心裡有根拔不出也軟化不了的尖刺,不死不休佇立在心臟最柔軟地方,在黑暗閃光。曹公那一曲《意難平》道盡世間多少兒女的不足。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容也不是那樣好悅的。

    我們如渡河人,要從自己的一岸到對方的岸,心似湖泊,自知是站在岸上觀水的人,一條小舟行過,即使縱身撲入也不過劃開一道波線,怎樣渡過都一樣,能掌握多少內質?更何從得知水的深淺。

    容若說知己,我微笑。一個男人視女人為知己,先不說愛,首先已突破了性別上的固執,心上坦然接納,似黎明時分轉過山坳看見滿山梨花的光潔明亮,可以相待長久。更何況這知己的基礎是相愛,最難得是他知足,贏得一個,即不做貪念,情願來生也是一樣選擇。

    容若好友朱彝尊感慨常嘆:"滔滔天下,知己一人誰是?"可見容若是幸運的。他愛的人,不但愛他,更是他的知己。親昵愛敬,愛的兩全他都占了,所以不得長久。幸福易得易失,所以他慘傷。這一首起拍三句就直抒胸臆,真切凜人。"已矣"兩字就先聲奪人。接下來卻筆鋒勒馬,由剛轉柔,由明轉暗,用情語鋪敘,綿綿中訴盡心底傷痛悔恨。"疏雨洗遺鈿"一句清淡淒冷,有景有情,全詞情意飛流直下,到這裡收剎非但沒有不妥,還恰倒好處地催人淚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得何嘗不對。然而緊要的是,愛情牽絆計較遠不如友情豁達開朗。可是連生死也隔絕不斷,在彼岸花開如初,才見得愛情的堅定柔韌。

    簾卷落花如雪,煙月。誰在小紅亭?玉釵敲竹乍聞聲,風影略分明。

    化作彩雲飛去,何處?不隔枕函邊,一聲將息曉寒天,腸斷又今年。

    --荷葉杯(其二)

    這是很清麗的詞牌名,隋人殷英童《採蓮曲》中有"荷葉捧成杯"一句,調名本此。七月在西湖泛舟,看到連湖碧葉就想起唐人以荷葉為杯,謂之碧筒酒。興起想弄杯嘗嘗。身邊沒有酒,水也行。但是湖水太髒,荷葉不許摘,打消了附庸風雅的念頭,只去湖心廳喝了一碗藕粉作罷,廊下雨歇歇,打在花糙上,花木扶疏。遠處三潭印月,煙水迷朦。

    這是我心念不息的西湖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淡妝濃抹兩相宜。

    這裡有太多艷美的情事,荷葉上的水珠,圓圓整整,不用抖就落了。白素貞、錢王妃、蘇小小、朱淑真、甚至還有一個不能以愛情論的秋瑾,人似落花如雪,情如煙月。

    心裡覺得容若和盧氏兩人可比三潭印月,一個是潭水,一個是印在潭水裡的月亮。都應是生活在江南,終身水煙瀰漫的溫婉人。平常日子自有一番遠意。她在清晨早起為他燙過茶碗,泡上茶,鍋里煮著綠豆稀飯,桌上是小菜和腐辱。他自安靜的吃了走,掩了門扉。她靠在被裡,枕邊情意未絕,被裡尚有餘溫,抬眼見新陽漠漠,想著他此刻在路上,長亭短亭,漸去漸遠漸無信,有一點愁念,一點欣喜。她開了妝奩,將自己打扮的亮亮,且要把家裡弄得好好的,連她自己的人,等他回來。

    漫漫,夕陽紅了天,小樓輕上,遠遠見他自畈上小道回來,心裡這樣安定。日子這般溫順。

    然而他們在北方,北方那個大氣荒蕪的城市,燕趙碧血,留不下前世江南的一對雙飛燕。或許,下一世,還有這樣的機會罷。此生做了烏衣公子,朱樓貴婦,步步行來步步停,那得這樣的清閒悠。況且又是紅顏命薄,黃沙掩玉貌,三載即與君長絕。

    於是,容若的哀淒,似荷葉染綠杯里的酒,碧得清警淒涼。

    他在落花如雪的月夜裡,朦朦朧朧中,看到了她立在小紅亭邊綽綽的身影,接著又仿佛聽到了幾聲玉釵輕敲翠竹的聲音。他知道,這是她寂寞不安地表示--

    你愛月夜訪竹,問竹,清潔如許,可有愁心?可願共人知?我聽出來你是在自問,是你自己冰肌玉骨不欲謫世。在覓知音,你愛哭,卻又怕自己如湘妃淚盡。這竹種在你的屋前,日夕看著你,守住你。它們是這人間你最沉默堅忍的知音。這世間有太多東西使你疑懼,有時候,甚至也包括我。世間情意如此不穩,而你擺盪其間柔弱而不改剛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