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如今燕國的軍隊大部分被貴族控制在手裡,可貴族大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上了戰場,空有智謀,沒有血性。我打算學秦國,以軍功為封爵的標準,以你在高陽之戰中的軍功,足以得到不低的封賞了。」
戚然明笑了笑:「既然你說可以,那便可以。」
翌日,姜羽便向燕侯舉薦了戚然明。燕侯見戚然明雖臉色不好,但目光堅定,舉手投足頗有章法,像是武藝高強之人,而他問及兵法與從軍作戰諸事宜,戚然明也對答如流。
姜羽又向燕侯講了戚然明在高陽之戰中的軍功,燕侯更是大喜,立刻給戚然明封了二等爵位——在姜羽呈給燕侯的奏摺之中,提到了論軍功行賞的制度,爵位共分十等,有功者不論出身地位,皆可封賞。
而戚然明便是一個例子——戚然明本身是奴/隸,得姜羽舉薦,又在高陽之戰中立功,便立刻封賞。
如此一來,燕侯論軍功行賞這一舉措,便得到了國人的信任。
論軍功行賞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任用軍官的制度,亦能激發士兵戰鬥的積極性,提高整個燕國軍隊的戰鬥力——這在秦國的變革之中,已有體現。
此外,燕侯還賜了戚然明一套金碧輝煌的宅邸。又應姜羽的提議,在沂水之畔築了一座高台,在高台之上放了黃金千兩,以招納賢士。
當然,這個過程中不乏反對的聲音,可燕侯十分堅定,無論那些老臣說什麼,都沒有動搖。
正當燕侯看著天下賢士盡入他麾下之時,晉國傳來消息。
消息稱,趙狄和石襄入洛邑面見了天子,請求周天子封他們二人為諸侯,將晉國國土一分為二,變為趙國和石國,由趙狄和石襄二人任諸侯王。
趙石二人實力雄厚,周天子不敢得罪他們,又願意做這個順水人情,便同意了,將趙狄與石襄二人進行了分封。原來的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趙、石兩個異姓諸侯國。
得到消息,姜羽總算暫時放下心來。分裂後的晉國與當初的晉國已不可同日而語,這兩人鬥了這麼許久,初立國,國內必然是百廢待興。想要壯大到能與其餘四大諸侯國相比,還需要時日。
在這消息剛傳出來不久,便打南邊又傳來一個消息——楚國向鄭國發兵了。
失去了晉國的威脅,楚國北擴的野心愈來愈不加掩飾,如此肆無忌憚地進攻鄭國,既是對他北擴決心的昭示,亦是對秦國的挑釁。畢竟,去歲秦鄭自聯姻以後,關係便日漸親厚。
甚至姜羽還得知了一個不確切的消息,嬴喜之所以能從曲沃逃出,排除趙石內鬥顧不上他以外,也有鄭國干預的緣故。
聽到楚國攻打鄭國的消息,姜羽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只是一個開端。在鄭國以後,楚國與秦國必有一戰。
兩大諸侯國的鬥爭,不知會發展到什麼的地步。
而不管楚國此戰是輸是贏,楚侯都不會善罷甘休。
年初楚國要求召開的盟會,眼看著日子便要到了,這盟會期間不知又會發生何事。
在天下局勢風雲變幻之際,由姜羽領頭進行的變革,也愈演愈烈。
荀書生前,十分激進地想要廢除掉貴族的爵位采邑世襲制,削弱貴族特權,以及變革土地國有制。對此,姜羽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而是突然轉向了賦稅徭役、農耕這些方面。
原本被荀書搞得膽戰心驚、憤憤不平的眾官,見姜羽的改革力度似乎比荀氏要小點兒,斟酌一番便同意了這改革。
比起丟掉爵位,拿些銀兩去獎賞耕織及墾荒,已經不算什麼了。眾人紛紛感嘆睢陽君會做人。
不過,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緊跟著賦稅徭役,姜羽就把矛頭直指向諸卿大夫的封地與采邑。姜羽想要變革地方官職,全部統一為兩級地方,即郡縣。而這則直接觸動了世襲爵位者的采邑,要他們把采邑分出來,有郡守和縣令掌管。
姜羽這政令才打下去,翌日朝堂上便有官員開始哭天搶地,說自己為國如何如何,如今竟要被奪去采邑,說姜羽狼子野心,竟把主意打到了采邑的頭上。說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自古之禮,什麼祖宗之法不可廢。
被姜羽帶著的那一批新晉官員以及先前的改革派,一起一頓噴。噴得他們幾欲撞死在殿上。說什麼國君被奸人蒙蔽,他們不能眼看著燕國毀掉,哭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驚天動地。
燕侯見此便輕飄飄道:「將人送回府,讓他兒子看管。倘若再尋死,便給他兒子以謀逆罪論處。」
讓他們死也不敢死。
如此,郡縣制便慢慢地開始在民間推廣。
而郡守和縣令則從中央,由國君親自調派,選擇有聲名、有才幹的官員任縣令,再選擇一些新招攬、尚無實際政績的做縣丞,低級軍功者為縣尉。
如此一整套的地方制度,在整個燕國看起來,實行頗有難度,每一日都有老臣在金殿上淚灑台階,想撞死在柱子上。
姜羽的改革主要涉及世襲制、軍功、農耕等七個方面,如今才只主要推行了論軍功行賞,以及郡縣兩級的地方制度,便已經讓如此多人跳腳。
以至於戚然明每一天都擔心,姜羽會有一天像他的舅舅以及父母親一樣,重蹈覆轍。
——自姜羽向燕侯舉薦以後,戚然明亦有資格上朝了。但他不愛發言,更遑論主動上前上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