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61頁

    而這個人的臉, 更是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因此不需要看,便能畫出來。

    畫中馬上的人英姿颯爽, 但那雙烏黑的眸子裡卻含著笑。那是一般人看不到的笑。

    「你還會作畫?」戚然明說。

    姜羽:「略懂些皮毛,畫得不精。」

    「我覺得已經很好了, 」戚然明笑著說,「有什麼你不會的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又能文能武,能上馬安天下,亦能提筆定乾坤。」

    姜羽笑著將墨跡已乾的畫捲起來,說道:「哪有你說得那麼誇張, 都只是懂些皮毛,與真正精於此道的大師不能比。」

    「那也很了不起了。」戚然明說。

    畢竟兩世為人, 與其他人比起來本就算是作弊, 自然懂得多一些。

    「那你比較幸運了。」姜羽說。

    「怎麼講?」戚然明問。

    姜羽恬不知恥地說:「能遇到我這麼好的一個人。」

    戚然明笑出聲, 卻又輕輕點了頭, 說道:「我是很幸運。」

    他看著姜羽手裡的畫卷, 問:「能把這副畫送給我嗎?」  

    「你喜歡?」姜羽說, 「那我掛在房裡,你就在我這兒住下,不就能天天看了?」

    把自己的畫像掛在牆上, 聽起來怪怪的,戚然明微微蹙了一下眉,不明白姜羽這是什麼趣味。

    但姜羽卻拋開這件事,追問他:「就在我府里住下,不要回你府上了,好不好?」

    戚然明有些遲疑。

    姜羽又說:「雖然也不遠,但到底隔了一條街。我想像今天這樣,一醒來就能看到你。」

    這句話觸動了戚然明,因此他輕輕點了頭。

    他也想一醒來就能看到姜羽。

    這日姜羽就在府里陪著戚然明歇息,兩人彈彈琴,下下棋,聊聊天,聽姜羽說那些稀奇古怪的「見聞」,一日就在這樣平靜的時光中過去了。

    翌日,姜羽和戚然明乘同一輛馬車上朝。

    兩人到王宮外時,有不少官員也恰好到那兒。因此姜羽和戚然明攜手從馬車上下來的事,很多人都看見了。

    眾人都知道,戚然明當初是經姜羽舉薦入朝,姜羽於戚然明有提攜之恩,這兩人關係好也正常。但前天夜裡接風宴上,這兩人先一步同時離去,今晨又同乘一輛馬車來,昨日兩人還同時稱病,沒有上朝。  

    這麼看起來,總有些不同尋常的意味。

    而更不同尋常的,是兩人左手中指上佩戴的,一模一樣的玉指環。

    素來像個冷麵閻王的戚將軍,在面對睢陽君時,唇邊竟一直噙著笑意。而一直對人彬彬有禮卻客氣疏離的睢陽君,對於戚將軍卻舉止親昵自然。兩人時不時低頭說笑著什麼。

    眾人再一回想,發現往日兩人交往時,便已然透露出了蛛絲馬跡。

    對此,就很難不讓人去猜測一些什麼了。

    不過,兩人都著黑色玄端,戴委貌,肩並肩走在一起,兩個美男子,看起來倒也挺賞心悅目的。起碼那些宮女們都看直了眼。

    因此二人這一露面,有關於兩人的傳言就立刻飛了出去。等姜羽與戚然明兩人一同走到金殿上時,那傳言已經在整個燕國王宮傳遍了。

    姬春申坐於王座上,接受百官朝拜,清朗的嗓音朗聲道:「眾卿平身。」

    百官徐徐起身。

    姬春申看了看姜羽,先是問道:「聽聞昨日睢陽君病了,不知今日身子可好些了?」

    姜羽答道:「回殿下,只是天氣轉冷,偶感風寒罷了,不礙事。」  

    「如此便好,」姬春申道,「睢陽君是國之棟樑,看萬不能出任何差錯。」

    「謝殿下關心。」

    關心完姜羽,姬春申又去關心戚然明,也問道:「戚將軍為燕國在前線浴血奮戰,聽聞你受了傷,不知可否要緊?寡人派幾個太醫去你府上,為你看看,如何?」

    卻意外注意到戚然明的手上,也多了一隻玉指環,與姜羽的一模一樣。這怎麼看都像是定情信物,姬春申倒不知道姜羽竟然還好男風,心底有些吃驚,臉上便沒掩住,但很快又神色日常,收回視線。

    只聽戚然明道:「回殿下,傷口已然結痂,不妨事,過些日子便痊癒了。」

    姬春申道:「還是戚將軍常年習武,底子好,所以傷勢癒合得快。」

    昨日韋伯勇上朝,已經慰問過了,便沒再囉嗦一遍。

    而董嬰這地位則有些尷尬了。他也姓董,還是董熊的兒子,論理他是要被斬首的,但他又在此戰中立了大功,再斬首有點情理不容的意味。

    因此,姬春申封戚然明為司馬,掌軍事,封韋伯勇為少司馬,是戚然明的副手,其後看著董嬰,便有些為難,一時拿不定主意。姬春申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姜羽,姜羽卻沒有開口。  

    姬春申只好問百官道:「諸卿以為,董嬰當如何處置?」

    對於此,百官的看法也不同。有人認為他應當和董氏其他人一起被處死,有些人又覺得董氏謀反時董嬰未在薊城,十二年前栽贓姜宣子的事更是沒有參與的,所以建議給董嬰一些封賞,也以顯示軍功爵位制不是說說而已。

    兩方爭論不休。

    最後夏宰夫站出來道:「臣以為,無論是只罰不賞,還是只賞不罰,都不對。為君者自當賞罰嚴明,因此老臣以為,應當功過相抵,賞罰互相抵銷,不賞不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6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