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實質性問題的認識總是超前一步,高人一籌,但那時他在黨內的排名又總在第十位以後。八七會議後,當過政治局候補委員。過了半年,因沒帶秋收起義的殘兵去攻長沙,被開除出政治局。六大,只當選了中央委員。
毛澤東此時握有兵權,可這個權又被他自己定下的"黨指揮槍"的鐵律約束著。毛澤東在軍事上的影響力也不在全局方面,前幾年只能影響紅四軍,幾個月前才有影響一個方面軍的可能。
歷史還在選擇著。
10月22日,毛澤東隨一軍團到達清江地區。紅軍還在贛江以西,還在毛澤東稱之為兩江相夾的狹窄區域裡。他只能寄希望於時局的變化。
這天晚上,毛澤東得到一個確鑿的消息:蔣介石在山東、河南大敗馮玉祥和閻錫山,中原大戰蔣介石獲勝已成定局,蔣介石一些精銳部隊已沿京漢鐵路南下,目標很可能是紅一方面軍。
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蔣介石大勝後,紅軍已經不可能像過去一樣選著中心城市去打了。長江南岸原先坐山觀虎鬥的軍閥,此時必將以實際行動向蔣介石表明態度。打紅軍是他們不用學就會的"秋波功"。
毛澤東敲開朱德的房門,講了上述情況後,以毋庸商量的口吻道:"形勢危急,高安不能打了。如今兩個軍團相距太遠,我紅一軍團迅速北上靠近三軍團,以應不測。"
第三章
——1
蔣介石平定北方,對江西紅軍動殺機,十萬大軍入贛。毛澤東:見一見史達林也不是什麼難事。第一次反"圍剿"全勝,毛澤東喜作"漁蒙傲"。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噴。
1930年10月下旬,蔣、馮、閻中原大戰因張學良派兵入關助蔣,戲劇性地降下了帷幕。馮玉祥兵敗出洋,結束了長達三十餘年的軍旅生涯、以後斷斷續續再兼軍職,與往昔的輝煌已不可作同日而語;閻錫出兵敗後進到大連過起了寓公生活,直到兩年後在蔣介石的應允下再掌兵權。可以想見,國內稍有實力的政治、軍事集團,都在一次次的較量後向蔣俯首稱臣了。
可是,不行,還有紅軍!放眼華夏大地,蔣介石覺得可稱心腹之患的,只剩下共產黨和他領導的紅軍了。四五個月來,他被中原戰事攪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四面開花、猛烈擴展的紅軍。8月底,他授意何應欽制定的湘、鄂、贛三省會剿紅軍的作戰計劃,一放就放了兩個來月,幾路諸侯都沒有絲毫的合作行動。中原大戰勝負未分,實力將是在未來中國政治舞台新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何鍵和魯滌平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蔣介石心裡明鏡一樣:表面上,這兩個土皇帝在中原大戰中屁股都坐在他的板凳上,也不過是壯壯自己的聲威罷了,實際上百無一用。如果你們忠心耿耿,五個月真打朱、毛紅軍,也用不著我現在如此費心!
中原大戰雖然勝了,可蔣介石暫時確實還沒有坐下來搞個大型慶祝會,喝一喝雞尾酒的心情。張學良助他也是有條件的,必須把閻老西和馮玉祥在華北的部分地盤送給這位少帥。日後張學良會不會造反,蔣介石心裡實在沒底。紅軍發展的速度和戰鬥力,也讓蔣介石感到了壓力。攻占長沙只用了三天,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在蔣介石看來,只有儘快把紅軍徹底消滅了,這覺才可以睡得安穩。所以,在中原大戰大局已定的時候,他就派了部隊南下入贛。
同時,蔣介石又沒太把紅軍放在眼裡。在他看來,以紅軍現在的實力,驚動他御駕親徵實在是小題大做,有那麼點殺雞動用牛刀的可笑。
10月28日,蔣介石簽署了一項命令,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兼任第九路軍總指揮,節制贛境現有的和將要到達的所有部隊,準備圍剿朱、毛紅軍。
魯滌平接到命令後,立即行動起來。於蔣介石,這是一個邀功爭寵的機會;於他自己,這是一次報仇雪恨的機會;於一個統兵的將領,這又是一個立可傳世之威名的機會。魯滌平沒有理由再作壁上觀了。11月2日,魯滌千把已到江西境內的七個師二十一個旅編成二路縱隊,限定在五天內集結於衰水兩岸,準備一舉把紅一方面軍聚殲於清江和分宜地區。
10月25日,毛澤東、朱德率一方面軍總部到達新余縣羅坊。毛澤東當天就主持召開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聯席會,討論打不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敵人"圍剿"的問題。史載:經反覆討論,絕大多數人贊成毛澤東的主張,認為當前不是進攻大城市的問題,而是積極防禦的問題。只是在會議的決議里,仍保留著這樣一段文字:"目前的戰略是在占領南潯路占領南昌九江的總目標下,繼續吉安勝利,爭取進一步的勝利,即在吉安、南昌之間一帶地區發動廣大群眾,籌措給養,同時加緊後方的群眾調動與給養籌措,準備與敵人作大規模的決戰,消滅敵人主力,實現全省勝利。"這時,紅一方面軍仍沒得到李立三下台的消息。
歷史在這裡又一次出現了驚人的巧合。恰在這一天,遠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發出了致紅一、紅二軍團前委的指示信,指出:"照今天的形勢來說,攻長沙或是攻南昌,並不是第一步工作,目前黨之最中心的策略是如何組織革命戰爭擊破敵人的。圍剿與進攻。"如果瞿秋白和周恩來知道這一天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決議還要挖空心思與李立三的方針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不知會做何感想。這種聯絡上的遲緩,為後人面對這段歷史時,布下了幾多的屏障。如果僅按時間順序看待當時中共中央的作用,它無疑是及時的和巨大的。可是當我們真正面對在同一天在不同地點用方塊字組合成的一份文件和一封信時,我們就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不是毛澤東三番五次對中央的方針提出疑問並在行動中加以修正,紅一方面軍此時極有可能已不復存在,中央的這封指示信將找不到收件人了。
穿越歷史的迷霧,仔細研讀那些歷史留下的巧合,我們才能體味另一個歷史偉人鄧小平對毛澤東發自肺腑的公正客觀的評價: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還會在黑暗中徘徊許多年。
中共中央為了應付眼前的危局,在指示信中指出:蘇區中央局在項英未到前,可先行成立,暫以毛澤東代理書記。目前一切政治軍事指導統一集中到中央局;日後成為偉人的周恩來,當時位居中共中央決策層。周恩來在毛澤東的幾份報告裡,不會不又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毛澤東的不同凡響。可惜這次提拔令也與指示信一起姍姍來遲,難免會給人以"馬後炮"的感覺。
10月30日以後,毛澤東不得不放棄對農村各階層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全力投入軍事領導工作。
11月1日,毛澤東同朱德在羅坊簽發命令,令紅一方面軍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同時決定主力移到贛江東岸,具體部署是:以紅三軍團為中路,准於本月5號在新干對河附近渡江,向樟樹前進;以紅四、紅十二軍力有路,於5號開到峽江城,6號渡江,經崇仁向撫州前進;以紅三軍為左路,擔任贛江西岸一帶地區擾敵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