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周恩來道:"南昌攻不下來,這點我同意,可有沒有攻下贛州、吉安、撫州的可能呢?"毛澤東乾脆答道:"不可能。因為贛境尚有國民黨軍十五個師,敵強我弱。"周恩來當即復電臨時中央,表示攻打中心城市有困難。
1月9日下午或者傍晚,臨時中央把一份長長的中央決議發了過來,文中明確指示一方面軍"首取贛州",並指出:"右傾機會主義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危險","應該集中火力來反對右傾。"面對中央的決議,蘇區中央局馬上開會討論打贛州的問題。毛澤東在贛南會議上遭批判,多少已有些"右傾"的因素,此時若不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恐怕又要挨一次"集中火力"了。
果不其然,這次會上又是一邊倒。
周恩來傳達完中央決議後,問道一毛主席,你對打贛州有什麼看法?"毛澤東艱難地讓出三個字:"不能打。"中央已經指示要打贛州,今天討論的問題已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怎樣打的問題。毛澤東堅持己見,招致不少非論。任憑別人說他不肯貢獻指揮打仗時積累的寶貴經驗也罷,說他經驗有點狹隘、無法適應新的形勢也罷,毛澤東還是固執地重複:"不能打。"周恩來說,"重大軍事行動,一定要把可行性討論清楚了。如果只表示個同意不同意,那是不夠的。"王稼祥道:"如今加上五軍團,我們有六萬紅軍,是能夠打一些大仗的。贛州處在蘇區的包圍之中,拿下它,咱們就能把首都從瑞金小縣搬過去,你這個主席做起來也更像樣些。"在當時的版圖上,贛州像個釘子,拔下它,中央蘇區和湘贛蘇區就能連成一片了。打贛州的誘惑力確實比較大。
在贛南會議上,任弼時曾就擴展問題和德懷交換過看法。彭德懷認為贛州守敵只有八千,只要有時間就能打下來。
"八千人?"這個情況一擺出來,打贛州的呼聲更高了:"只用三軍團就能拿下來!"毛澤東進一步陳述他不主張打的理由:"贛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得贛州,西可出湘,南可出粵,東可入閩,北可衛護南昌。如此戰略要津,歷來為兵家重視。蔣介石雖然引退了,可贛軍並沒動。這樣一個要地,他決不會計我們輕易得手。贛州二面環水,城又堅固,我軍無攻城技術裝備,極可能久攻不下。如強攻該城,於我極不利,我以為還是不打為好。即使一定要打贛州,也只能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派一部隊攻堅城,斷其所有供給線,把敵困入城中。正因敵決不願放棄贛州,必派兵來救,我正好可以逸待勞遣主力尋機殲之。""我同意毛主席的意見。"朱德接道!不打贛州。每人一票,我這一票投給毛政委。"朱德總司令名義和毛澤東的總政委名義兩個月限已明令取消了,毛澤東現在是國家主席、人民委員會主席;紅軍占朱德、王稼祥和彭德懷統率。朱德投了毛澤東二票,並仍以"毛政委"相稱,周恩來甚為重視,轉而問道:"朱老總,說說你的意見?"朱德道:"兩年前,我和老毛帶四軍打過贛州,後來主動撤了。贛州確實易守難攻。五軍團剛剛成立,整訓、改編工作尚未完成。總之,紅軍現在不宜進行大規模戰事。毛主席的考慮不是沒有根據的。"毛澤東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張一不能打。要打就周圍城打援的辦法。"意見無法統一,臨時中央等著回電,只好進行表決。
《毛澤東年譜》載:多數與會者執行臨時中央的指示,主張打鼓州。10日,中革軍委發布攻取贛州的軍事訓令,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可以想見毛澤東在這次會議後的心情。在他看來,攻贛州註定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吉安地區又有蔣介石嫡系五個半師,稍一大意就可招致大敗。作為這支部隊的主要締造者和培育者,因為組織原則的約束,只能睜著眼看著將士們去打這種仗,心情自然沉悶。
為了能使下一步軍事工作更好地開展,周恩來建議開個會,總結一下今年來戰爭的經驗和教訓,請毛澤東在會上就歷史和現實作個報告。
幾天裡,他都在家裡做反"圍剿"情況和"九·十八"事變後全國形勢報告的準備。這個報告的前一部分好作,有事實依據可參證,只要不做更多的評價,不致再遭責難。後乏部分難作。這種預測性的文章,如只是講講而已,本又最好作,但若是作為後來行動的方針的依據,做起來就難了。臨時中央的決議在他看來,問題頗多,最重要的問題出在對國內形勢的判斷上的人樂觀又不著邊際。讓毛澤東感到慶幸的是,這個決議對大形勢的論述文字很空洞,這就為宣傳他自己的主張提供了陣地。
17日前後,讓毛澤東做主持人的中央局會議在葉坪召開了。
毛澤東簡明扼要報告完三次反"圍剿"的情況後,又照樣原汁原味地亮出了自己的聲音:"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華滅亡中國的野心,已在'九·一八'事變里暴露無遺了。這一事件的發生勢必引起全國入民的抗日高潮。同時,國內階級關係也必將發生變化,因為民族矛盾的激化勢必影響到階級關係。抗日的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了。我們作為一個有武裝的政黨,撞應儘快表明我們的態度。具體地說就是對日宣戰。我們現有的力量尚嫌薄弱,這麼做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但還是需要這麼做。"沒等毛澤東對他的論點作出詳盡分析,會場的氣氛陡變。報告會變成了討論會又變成了批判會。矛頭所向,是毛澤東分析的方向與中央的決議有嚴重分歧,"是另一種主張。"毛澤東一點也不退讓:"這個問題,關係到我黨未來的工作方針,一定要有清醒、準確的認識。中國革命有中國的具體情況,只有從這個具體情況出發,我們才能找到一條取得革命勝利的道路。"這一下招來了更尖銳的批評:懷疑中央現階段的總方針,忘了我們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眼睛只盯在中國,對形勢的估價完全是錯誤的;日本占領東北主要是為了進攻蘇聯,不作此估計就是右傾機會主義……
對形勢看法如何,確實非同小可。當時共產國際把日軍侵占東三省看作是進攻蘇聯的前哨戰,看作是世界範圍內反革命勢力對蘇聯為中心的新興革命勢力的絞殺的開始。這一判斷,被中共臨時中央全盤接受了。
"日本軍隊的鐵蹄在踐踏我們的國土,眼看著就要入關了。"毛澤東說:"難道非要等日本軍隊占領了華北,我們才明白這一點嗎?"共產國際對世界形勢的判斷,是建立在首先維護蘇聯的國家利益基礎上的。毛澤東這樣高瞻遠矚並有著深刻的政權觀念的中國共產黨領袖,看到了本質上的利害。持不同看法的同志,作為共產主義者,著眼於世界範圍內革命和反革命的較量,認為日本有攻蘇聯、向革命勢力發動進攻的意圖、這種判斷沒錯,只是這種可能只會在將來出現。如今看來,毛澤東的觀點顯然是符合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原則的,並被歷史驗證為完全正確的;但在當時想被中國共產黨的決策層所接受,不能不費一番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