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8頁

    四天下來,紅軍東方軍實力銳減,大部分師團減員三分之一,有的師團減員過半,敵人根本沒被調動起來。預備隊紅一軍團隱蔽不是,出擊更不是。

    朱德說話了:"再耗上三四天,敵人打一個反衝鋒,三軍團和五軍團肯定要垮。這仗不能再打了。"劉伯承參謀長也說:"眼下我三個軍團的配置,是無法承受敵人大規模反擊。一軍團開到黃元川,十九、二十師回金溪,三、五軍團退至石峽、洵口,這樣尚可支撐。只是中委不一定能同意這一處置。""就這麼辦吧。"周恩來說:"邊行動邊向上報告,要不就遲了。"資溪橋一戰,紅軍元氣大傷。

    在李德過去的軍旅生涯中,最風光的一段是作為團參謀長,協助團長指揮幾百騎兵沖衝殺殺。到瑞金後,忽然間有了紅軍總司令的實際權力,感覺自不同往常。面對一張地圖轉幾轉腦子,就可以使幾萬人在很遙遠的地方與敵人斯殺,豈不快哉!當了一個來月的"司令官",他認為紅軍現有三個軍團實在太寒酸了,於是就有了創建新軍團的設想。博古聽了大喜,趕忙社中草軍委代主席項英辦理。

    10月28日。中央軍委明令宣布成立紅軍第七軍團和第九軍團,任命尋淮洲為第七軍團軍團長,蕭勁光為政治委員,郭如岳為參謀長,鄧乾元為政治部主任;任命羅炳輝為第九軍團軍團長,蔡樹藩為政治委員,張翼為參謀長,李湘齡為政治部主任。  

    七軍團由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三十四師和一個獨立團組成;九軍團由第三師、第十四師和獨立一、獨立四團組成。這五個師有的原是方面軍直屬師,有的原屬於別的軍團建制。也就是說,這樣做後,紅軍在形式上增加了兩個軍團,實際兵力卻沒有增加。

    資溪橋戰鬥後,紅一方面軍的實力受到很大削弱。紅三軍團缺編一萬金人,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各缺編五千人,方面軍直屬第十九、第二十師各缺編兩千人。中央軍委應該做的工作是怎樣儘快加強和充實主力軍團。

    蕭勁光被任命為新組建的七軍團政委,據稱是中共中央局和中央軍委給他的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兩個新軍團組建的第二天,中央軍委便作出了《各部隊之部署、任務的快定》,命令第七軍團深入撫州、金溪地區活動;第五軍團和第九軍團第三師在黎川、資溪橋和康都地區牽制國民黨軍,並阻其南迸;第三軍團位子資溪橋以北地區,突出資溪橋、南城之間移動的國民黨軍;第一軍團經康都西渡撫河,會同第九軍團主力,進攻撫河以西的國民黨軍。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規模更大的冒險計劃。這個計劃又可看作是博古、李德等人對周恩來、朱德10月26日擅自放棄在資溪橋地區與敵決戰計劃的一種回答。周恩來、朱德已從這個計劃中讀出了這樣的潛台詞:你們再表現右傾,就再開個寧都會議。  

    10月31日,蕭勁光率七軍團孤軍北上金溪去襲擊敵第四師,沒能得手。11月2日,周恩來、朱德妥協了,命令三軍團迅速北上,會同七軍團在金溪地區消滅敵第四師,以震動南城、撫州,變更戰局,求得全部決戰。

    根據周恩來、朱德這一命令,彭德懷、滕代遠快定:以第七軍團襲取游灣,牽動金溪、南豐及南城之敵各向西北增援,以便東方軍主力會同中央軍乘機夾撫河而進,尋殲運動之敵。

    11月7日,紅三軍團開始北移。幾個月連續作戰,又經一個多月的惡戰,這支部隊實在已經疲憊了,行動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遲緩。彭德懷也患了瘧疾,只好躺在擔架上指揮。

    此次出征,蕭勁光的心情異常沉重。他深知這種打法的兇險。在強敵密集的區域裡,以弱小之師搞攻擊性作戰,能有好結果嗎?然而他這次又必須顯出進攻的積極,不這麼做,他自己很可能會跌個大跟斗。李德的《中國紀事》里,為黎川失守留下了這樣一筆:"蕭勁光在黎川城不戰而棄,帶領他的獨立部隊(只有七十人呀!引者注。)倉皇撤退,而讓地方部隊聽任命運的擺布。博古和洛甫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過了時的游擊戰方法的回潮。"七十人根本無法守一座縣城,這是顯而易見的常識。這件事之所以被揪住不放,為的是把批羅明路線引到軍隊上層而"殺一儆百"。蕭勁光曾做過五軍團政委,後來又做過省軍區司令員,屬於高級將領,是毛澤東的追隨者。  

    李德後來當了德國(東德)作家協會主席。他在作協主席的位置上是這樣回憶毛澤東的:"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毛澤東。他是一個身材修長的幾乎可以說是很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給我最初印象,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家和詩人。在很少的幾個慶祝會上,我們見面時很隨便。在這種場合,他總是保持一種威嚴而又謹慎的態度,總是鼓勵別人喝酒、說話和唱歌,他自己則在談話中插迸一些格言,這些格言聽起來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但總有一定的含義,有時還含有一種惡意的暗示。很長時間我都吃不慣味道很厚的菜,像油炸辣椒,這種菜在中國南方,尤其在毛的故鄉湖南是很普遍的。這就引起了毛的譏諷,他說:'真正革命者的食糧是紅辣椒'和'誰不吃紅辣椒誰就不能戰鬥'。"李德和毛澤東言語不通,即便伍修權能把毛澤東常用的格言的大意翻譯過去,李德也未必能領悟其中的深意。幾十年後,他能這樣到位地描述毛澤東擅長的這種"語言藝術",是當時就有高人點撥,抑或後來"反白"山了其中滋味?我們不清楚。但在第五次反"圍剿"那一年的秋天,蕭勁光奉命帶一個名義上叫軍的軍、實際上只有萬把人的部隊北上,史料記載卻是明白無誤的。  

    蕭勁光在去滸灣的途中,或許還沒清楚地感覺到此行的危險。他想的是以戰功來為自己辯證。

    七軍團孤軍突出,這下可喜壞了陳誠和薛岳。薛岳日後能成抗日名將,三次在長沙大敗日第十一軍,可見不是個草包。機會來了,他自然不會放過。紅毛軍團剛一出動,他就令第四師、第八十五師、第三十六師近兩萬主力前去夾擊。

    11月11日夜,蕭勁光見敵來勢兇猛,明知不敵,也只好硬著頭皮在八角亭、大仙嶺、高山嶺一線構築陣地,進行殊死抗擊,等待三軍團的到來。七軍團此行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和三軍團合力消滅敵第四師的,他沒理由撤退。

    翌日晨,紅三軍團迅速趕抵這一地區。

    敵人越來越多,紅三軍團與敵惡戰一天,不但沒能幫助紅毛軍團,自己也陷入敵人重圍。代替彭德懷指揮作戰的彭雪楓一看形勢危急,只好對擔架上正被忽冷忽熱的瘧疾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彭德懷說:"只有撤出,再不撤,兩個軍團都要打光的。三軍團轉戰幾千里,殲敵一萬多,自己連一次休整都沒有,再這麼搞下去,拖也會拖垮的。"彭德懷合著淚道:"撤!"11月13日上午,紅三軍團在遭受重大傷亡後,被迫撤出戰鬥。在撤退的過程中,彭雪楓也負了傷。當日下午,紅七軍團的陣地大半被敵攻破,蕭勁光為了留下這支部隊的基幹,毅然下了撤退命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