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八千多日子”溜去了,應該是有覺察的。但是為什麼沒有覺察呢?朱自清下面用了一個比喻。“像針尖上……”這個比喻非常準確、形象。無聲,無影,看不見,聽不到。所以“頭涔涔而淚潸潸了”。“涔涔”是形容出汗,“潸潸”是形容流淚。出汗說明恐懼,流淚說明悲傷。所以這一段,寫出了對於時間漸漸離去的悲恐之情。
第三段,“去的儘管去了……”第一句中,出現了“匆匆”二字。這是明確地點題了。說明題目的“匆匆”就是寫時間的,就是寫這去去來來的時間的。下面,以日子和“我”的關係,進一步把匆匆的日子形象化。我們都知道時間的可貴,但是怎樣寫出這個可貴,是非常不容易的。朱自清在這裡,採用了以有形寫無形的技巧。他筆下的日子,仿佛是可以看到的,仿佛是觸手可摸的。他用了一串排比句。在修辭手法上,用了擬人。把時間流逝的狀態寫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寫得讓人身臨其境、如在目前。真的能夠令人產生恐慌,從而寫出了“匆匆”的力量,寫出時間之流的不可抗拒。
第四段,“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承接上文“時間之流不可抗拒”的意思,進一步來寫人與時間的關係。時間既然這麼無情,這麼冷漠,這麼不可抗拒,那麼我們怎麼辦呢?這裡,朱自清寫出了人與永恆的矛盾。在永恆面前,顯出了人的渺小。“徘徊”二字值得注意。它寫出人的無可奈何,人的永恆的困惑。一般的人想到這裡,也就會止步了。因為反正幹什麼都是渺小的,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會在宇宙中被時間淹沒得一絲不剩的。但是,朱自清沒有止步於此。他最後一句說:“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一句話,由自愧轉向了自勵,自我激勵。前面寫出了時間流逝的不可抗拒,但是這裡偏偏要抗拒。這才是生命的意義。人類文明,都是在與自然的抗爭中產生的。人與自然抗爭,與時間抗爭,不是為了要戰勝自然,戰勝時間,而是因為抗爭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如果一味地順從自然,那我們就不應該生存,我們生下來就死去算了。這一段,是全文的思想核心。
最後的第五段,只有一句,“你聰明的,告訴我……”這一句基本上是重複第一段里的第二句,只更換了一個字“你”的位置。上文雖然強調了抗爭,但抗爭並不能消除對時間的困惑。所以這最後一段又回到對時間的質疑,造成一種迴環往復的味道,全文以發問開始,又以發問結束,格外發人幽思。
回看全文,朱自清以小寫大,以“小我”的感受,寫出了“大我”的問題。表現了一種“五四”情懷。在“五四”時代,時間問題得到了比較普遍的重視。《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傑作。這樣的散文是超越時代的,也是超越國界的,今天讀來依然令人震撼。可以說,這是一篇五四時代的《春江花月夜》。
《匆匆》在藝術手法上也非常有特色。清新,親切,流暢的口語與書面語巧妙結合,形象化的表現手段,體現出白話文的極大魅力。文章中有典型的白話文的標誌:“的”,“了”,“啊”,“呢”,但也有“涔涔”,“潸潸”,“確乎”,“凝然”這樣的文言詞彙。白話文的魅力不是完全排斥文言文,而是吸收文言文中有用的精華,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朱自清創造了一種十分標準的散文語言,我們今天仍然把這樣的語言作為寫作的規範。
《匆匆》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段。如排比,設問,比喻,擬人,這些修辭手段運用得非常自然,產生了一定的情意化、風趣化的效果。比如第三段,把時間寫得好像有幾分淘氣的樣子。
這篇文章的優美之處還在於,結構和諧、感情自然而深婉、語言標準、富有音樂性和詩之美。比如第一段,抑揚頓挫,“去了”,“枯了”,“謝了”,音調是仄,平,仄。“再來”、“再青”、“再開”都是平,“不復返”則是仄,讀起來有詩歌的感覺。這是整齊與流動的完美結合。多讀這樣的散文,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使人永葆青春,望大家多讀這樣的好文章。
好,《匆匆》這篇文章,今天就匆匆講到這裡。和大家一起度過了一段匆匆的時光,祝同學們在你們美好的一生中,對得起每一個“匆匆”。
小生常談篇丁西林劇作的性心理(1)
一
丁西林劇作的精華是以男女關係、男女衝突為主的以下10部:
《一隻馬蜂》,《親愛的丈夫》,《酒後》,《壓迫》,《瞎了一隻眼》,《妙峰山》,《孟麗君》,《雷峰塔》,《胡鳳蓮與田玉川》,《牛郎織女》。
丁西林一生共創作了8部獨幕劇,9部多幕劇。這17部劇作中,有6部當代之作未曾發表,其中寫於60年代的4部不涉及男女關係問題,在其生前基本無人知曉,它們皆非成功之作:
《老鼠過街》(1960)只是一個純政治性的電影提綱;
《一個和風細雨的插曲》(1962)是寫“右派”副部長的四幕話劇;
《乾杯》(1962)是寫“五反”運動的獨幕話劇;
《智取生辰綱》(1962)是寫《水滸》英雄的四幕話劇。
而另兩部寫於50年代的《雷峰塔》和《胡鳳蓮與田玉川》卻是丁西林引為驕傲的“推陳出新”的戲改範例,曾被公開介紹,在文藝界產生過一定影響。李健吾對其評價雖不高,但也肯定了其“寫”的匠心。
所以丁西林一生實際上產生了接受效果的作品共有13部:7部獨幕話劇,3部多幕話劇,2部多幕歌舞劇,1部多幕舞劇。
丁西林的七部獨幕劇中,後期的《三塊錢國幣》衝突雙方雖有男有女,但與性別問題無涉。而前期奠定了其風格和地位的六部中,有五部是以男女間性別關係為重心的,只有《北京的空氣》例外。袁牧之認為:“這是6個戲中沒有女角的一個戲。……雖然略為有些曲折,但沒有往上升的Climax。還不僅是沒有Climax,也沒有Struggle。……這是作者6個戲中最為失敗的一個。”
丁西林的6部多幕劇中,除《等太太回來的時候》脫離作者固有特色,頗多漏洞,不倫不類,單純表現抗日愛國外,其餘5部皆以男女關係為重心。
經上述統計,可見丁西林表現兩性關係的劇作,不但在他所嘗試的每一種戲劇樣式中都有,而且在數量上占有全部作品的大多數:在他賴以成名的最擅長的獨幕劇中,占壓倒多數;在他進行戲改嘗試的古典歌舞劇中,占了全部;在他的多幕劇中,占了兩個時期的代表作,還占了他惟一的一部完整的舞劇。
人們提起丁西林各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不論是《一隻馬蜂》、《壓迫》,還是《妙峰山》、《孟麗君》,都屬於涉及男女兩性關係之作。
所以,不論從覆蓋面還是從影響性的角度來看,本文開頭所列的10部以表現男女關係為主的劇作,可以說代表了丁西林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