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蔣介石這次是鐵了心要抗戰了.如果說昔日東北三省的淪陷他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話,今日日本人把戰火燃向華北,燃向關內,就決不再是華北的問題.如果再不抗戰,就要亡國,南京就要成為今日的東北和華北,蔣介石苦心經營數十載的南京中央政府就要倒台或成為日本的傀儡,對此,蔣介石無論從個人或民族觀念考慮,都是至死難以接受的.就蔣本人來說,不少史學家認為他從小就孤傲、倔強,從來不願受人管束,今日又貴為一國至尊,要他對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稱臣納貢,他如何能接受呢?!加之他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和豐富淵深典籍的頂禮膜拜和堅深信仰,使其更具有東方文化中心的優越感;在蔣看來,泱泱文化古國,焉能臣服倭寇!他曾對斯諾說:"我國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留給我們的歷史上的責任."美國記者白修德在日後談及對蔣的印象時,稱:"他(指蔣)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儘管表面上的尊嚴被瘟疫,災荒,侵略和殘忍行為蕩滌殆盡;儘管古老的文化被嶄新的革命理論所窒息,但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裡面,一直隱藏著一種過分的民族優越感.這種優越感遺傳所致,什麼東西也不能把它剔除掉.蔣介石具體體現了這種梗著脖頸的中國人的傲氣."梗著脖頸的蔣介石為著自己的統治可能失掉一時的傲氣和民族優越感,但當這一切的根本受到威脅時,他那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感情終將爆發出來,對這些,日本人過去並未真正領教過.另外,從當時的情形看,蔣介石再想採取"不抵抗"政策,也為形勢所不許.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遠在陝北的中共中央看穿了日本侵略、滅亡中國的野心,號召"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必須武裝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等紅軍將領通電全國請纓殺敵.毛澤東、朱德等致電蔣介石,要求本"禦侮抗戰之旨,實行全國總動員",全體紅軍將士願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中共代表葉劍英等赴西安與國民黨方面聯繫,商談有關紅軍開赴平綏線擔任作戰任務的問題,並願以一部兵力深入敵人後方游擊,配合正面戰場,"與善於防守之友軍配合作戰,更能順利地完成國家給予的使命."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全國人民及海外僑胞紛紛起來,組織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及組織、戰地服務團,捐款生產,慰勞傷員.
許多受國將領請纓殺敵,揮師蕩寇,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抗日洪流.蔣介石在日軍無止境的步步進逼和國內外抗日呼聲鋪天蓋地的勢頭下,終於順應了歷史潮流,毅然摒棄了妥協政策,決定操起平倭之劍,回擊日本的野蠻侵略.17日,國共雙方開始在廬山舉行談判.同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語氣悲壯地宣稱:"政府對於盧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立場和方針.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抗戰決心已下,但蔣介石心裡絲毫沒有輕鬆和振奮的感覺.他面對的倭寇畢竟很強大,陸軍屬世界強國,海軍列世界第三,空軍雖未單獨列出軍種,但分在陸、海軍中的數千架飛機足以使其躋身當時的世界前列.日本,當時在亞洲是令任何國家生畏的一隻"倭腳虎".面對這樣的對手,蔣介石難免發怵.但老虎要吃人,不自衛也沒辦法,他沒有選擇,因而只能操起當時尚未鑄造完畢的平倭之劍.早在1935年,蔣介石逐漸穩定了在長江流域的統治後,眼見西方諸國紛紛套購中國銀元,轉嫁經濟危機,遂在英國的幫助下開始實行"廢兩改圓"用法幣.此舉不但加強了南京中央政府混亂的金融,而且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因而建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靠此基礎,並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下,南京政府購進大---------------
蔣介石操起平倭之劍(4 )
---------------
批新式武器,進行國防現代化的建設.為了加強部隊的裝備以備對日抗戰,1936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了個陸軍整理處,以少壯派軍事干將陳誠為主任,負責進行陸軍的整頓和裝備工作,預計到1938年完成60個調整師.經過整編的調整師,人員和武器裝備為:官兵10923 人,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炮與迫擊炮46門,擲彈筒243 具."七.七"事變爆發前,隸屬國民政府的182 個步兵師中,只有50個師整編完畢,而且因中國工業落後,所謂調整師也只充實了部分近戰武器.受外匯限制,從海外進口火炮計劃多未完成.此外,直屬軍政部的還有炮兵旅4 個,戰車約600 輛,以及高射炮部隊等.當時,說中國軍龐大不假.抗日戰爭爆發前,屬於國民政府的陸軍,其編制為49個軍,182個步兵師,46個獨立步兵旅,9 個騎兵師,6 個獨立騎兵旅,20個獨立騎兵團,總兵力高達170 余萬人.抗日戰爭開始後,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方軍閥部隊紛紛接受國民政府改編,開赴抗日戰場,蔣介石嫡系部隊也擴大編制,很快,總兵力達到200 萬人.中國的海軍經蔣介石多年經營,在抗戰前已有艦艇100艘,總計為7 萬噸,計巡洋艦2 艘,驅逐艦3 艘,炮艦16艘,內河炮艦13艘,魚雷艦及運輸船8 艘,陸戰隊約3800人.全部艦艇編成4 個艦隊.第一艦隊系沿海艦隊,第二艦隊系長江艦隊,司令部均設在上海;第三艦隊系東北海軍,司令部駐威海衛;第四艦隊系廣東海軍,司令部設在廣州.但令蔣介石不安的是,各艦艇大都是清朝遺留下來的舊式艦船,裝備落後,火力微弱,不足與日本現代化艦隊抗衡.中國空軍以東北空軍為強,"九.一八"事變,數百架戰機卻均落入日本人之手.蔣介石建立南京政權後,為對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作戰,始積極組建空軍.截至"九.一八"事變,已有飛機100 余架.因戰鬥力弱,1932年的淤滬會戰和這之後的長城諸役均遠飛後方避戰.從1933年起,美國人幫助蔣介石擬定了建設空軍三年計劃,在杭州設立航空總校,於洛陽、廣州、龍州設立分校,培養駕駛員和地勤人員,並從美國和義大利進口飛機,空軍始初具規模.
1936年夏,蔣介石搞垮陳濟棠,吞併了廣東飛機100 余架.當年冬,蔣介石50壽辰之際,發動全國各界獻機祝壽,又得飛機100 余架.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空軍飛機數目計:偵察機251 架,戰鬥機212 架,轟炸機257 架,全部從國外進口而來.但與日本人數千架精良的戰機相比,中國空軍仍顯遜色.從總體上說,蔣介石對自己手下龐大的軍隊是既寄予厚望,又深感難以倚重,尤其還有一種難以意會的內部因素.中國廣闊的幅員和交通不便,長期來造成了各地軍閥的武裝割據,中國對外宣稱早已統一,但中國軍隊離統一還相去甚遠.當時,蔣介石要想調兩廣或四川的軍隊,不知要費多大的勁,還未必能辦成.因此,在中國近200 萬的龐大軍隊中,從北伐起跟隨蔣和被戰敗而改編為中央軍的30個師以及大量的軍閥部隊,蔣介石調動、使用均感困難.這些部隊難調、難用且不說,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強否也成疑問.當時,這些受制於某一軍閥的私人部隊有自己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帶領,並有完全不同於中央軍的獨立的軍需制度,而且編制也不統一,光一般的師就有甲、乙、丙三種師之別.更令蔣介石沮喪的是,這些部隊的裝備太差,武器裝備千差萬別.當時一般說來,蔣介石中央軍嫡系部隊裝備較好,旁系軍隊既得不到蔣介石從國外購買的精良武器,又無力自行籌款從國外購買武器,所以裝備極劣.當然地方軍閥中也有富戶,廣東陳濟棠、廣西李宗仁、雲南龍雲、冀察宋哲元等都能自籌款項購買武器裝備自己的部隊,因而這些軍隊也有一定戰鬥力.張學良的東北軍依靠東北財富,不僅從國外購買武器,而且在瀋陽有巨大的兵工廠可自造武器裝備自己,因而張學良雖離開了東北軍,但其裝備還是比較優越的,唯一令人遺憾的是這支軍隊軍官素質差,導致全軍戰鬥力大打折扣.這就是蔣介石早早就打定主意要改編軍隊的原因.眼見部隊遠非日本人的對手,蔣介石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上.中國抗戰是本土作戰,漫長的防線也許能彌補軍力的不足.長城這個古老而悠久的傑作,太容易喚起他這種靈感了.從1934年起,他便為早晚要到來的抗戰作起了籌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