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陳群,陳群是表面上看是擁曹派。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曹操當個魏公荀彧都不同意。陳群怎麼樣呢?陳群說你應該當皇帝。曹操當了魏王以後,勸進的人就是陳群,但是曹操一死,沒多久陳群就拿出一個方案來“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
這個方案是什麼呢?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殊權力。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仔細講這個九品官人法,它實質就是保護士族地主階級壟斷做官權力的特權,把這個方案交給曹丕,曹丕拿來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你們這些喊著擁護漢王朝、要復興漢室,不讓我們曹家篡位,說白了你是要這個。什麼擁漢,就是要你們士族的特權,好嘛,我跟你做交易,我同意,實行九品官人之法或者叫做九品中正制。於是這些人馬上說我們大家都盼望己久啊,不好意思,殿下趕快稱帝吧,曹丕說不好意思我怎麼能稱帝,哎呀你要不稱帝,武王在這個墳墓裡頭睡不安穩嘛,曹丕當皇帝了。
所以士族是不一樣的,孔融、荀彧、陳群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和態度,如果我們要評價一下,我覺得是孔融高傲,荀彧高尚,陳群高明。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實現了本階級的目的。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曹丕的想法不等於曹操的想法,曹操並沒有說一定要當皇帝,這曹操當不當皇帝的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關鍵就是曹操說的那一句“如果天命在君,吾為周文王矣”,這個話到底怎麼理解?呂思勉先生說那就是不想當皇帝,很多歷史學家說那其實就是暗示他兒子當皇帝,其實我的看法曹操那個時候就是聽天由命,因為曹操這個人的特點是有理想無藍圖,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路怎麼走,他的路是摸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摸出來的,走到哪兒算哪兒,你去看他的《述志令》他講得很清楚,你就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到最後快死的時候聽天由命吧,該怎麼著怎麼著吧,我不管,是這個意思。但是曹丕和士族地主階級達到這樣一筆政治交易以後,就使曹魏政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性質變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權演變為儒家士族之政權,雖然表面上他獲得了皇帝的稱號,實際上背離了曹操當年的初衷,是曹丕的勝利,曹操的失敗,曹丕的喜劇,曹操的悲劇。所以曹丕之魏朝己非曹操之魏國,當皇袍加在了曹丕身上的時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畫成一張大白臉了,所以曹丕稱帝之日即是曹魏滅亡之時。以後的司馬代魏那不過是履行一個手續,為己經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再來一次加冕儀式,這是曹魏。
* 自從漢天子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之後,漢朝廷被曹操一步步掏空,公元218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他的魏王政府成為事實上新朝廷,但是曹操在當不當皇帝這個問題上,面對象孔融、荀彧等士族或明或暗的反對,必里還是很矛盾的,事實上曹操最終並沒有稱帝,而稱霸江東的孫權卻於公元229年稱帝了,難道孫權不知道士族的厲害嗎?孫權的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曹操是借東漢的房子搞裝修,那麼孫權呢?孫權是在帝國大廈裡面有一個套房。江東嘛,名義上還是東漢帝國的,孫權沒有產權證。劉備呢?對不起,套房也沒有,借別人的房子住。那麼他們怎麼成功了呢?前有車後有轍,看曹操啊。曹操給他們提供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曹操提供的正面經驗是士族階級並不可怕,可以戰勝的;曹操提供的反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力量很大,不能硬來。所以曹操是逆流而上,孫權是順勢而為,而劉備是繞道而行,怎麼講?
孫權順勢而為。什麼叫順勢而為?就是江東化,既然這個天下總歸是士族的,我這個地方就先給它算了,所以孫權的道路我稱之為“本土化生存”。就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回江東的時候,他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就是都不是江東人,他是靠那些非江東人,也非江東士族的一些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他早期依靠的主要是周瑜、張昭。周瑜是淮泗將領的代表,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那麼這些人在江東沒有根基,沒有勢力,可以放心地使用。那所以孫權的前期你看他的君臣關係是比較和睦和和諧的,因為這些人可以放心啊。但問題在於這些人是外來的,他沒有根基,孫吳要在江東紮根你必須依靠本土士族,也就是你必須江東化,所以孫權到中後期就逐步把權力交到江東士族的手上,比如說顧雍為丞相,陸遜為統帥,那四大家族的顧、陸兩家分了文武大權,而且江東士族的子弟進入孫權的幕府和政府的數以千計。
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吳人治吳”。吳人治吳就是江東化,就是本土化,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和孫吳政權就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當外來的軍事力量要來對付東江的時候,江東士族挺身而出,它不僅是保衛孫權,它也是保衛自己啊。要知道中國人的家族地方觀念是很強的,保家衛國是兩個概念合成一個概念。但是任何方案都是雙刃劍,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孫權的江東化、本土化,本土化生存保證了他這個政權的存在,同時也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孫權本人的內心分裂,因為這種江東化他本人不代表江東士族,他對江東士族是無可奈何的依靠,他並不相信啊。所以他在晚年疑神疑鬼,剛愎自用,行事乖張,內心分裂嘛,結果弄到什麼呢?結果他用刑嚴峻,吳國上下言路不通,大家都不能說話,都不提意見,都不講真話,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啊,何況江東士族也不是中原士族的對手啊,當天下大部分歸了晉以後,它怎麼對抗得了,所以吳國也要滅亡。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為了建國,孫權只得吸取曹操與士族階級矛盾的教訓,他順勢而為採取了吳人治吳的辦法,把孫吳的命運與江東士族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孫權這樣才在漢末群雄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如果說孫權靠父兄打下的基業在漢帝國大廈還算有一套房子住,那麼劉備是連房子也沒有的,都是借別人的住,那麼劉備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那麼蜀國呢?我前面講曹魏是非和平演變或者說曹魏是非和平過渡,孫吳是本土化生存,那麼蜀漢我就稱之為“計劃外單列”,因為歷史原本沒有它的計劃。我前面講過長江流域三州,三個州牧都是宗室,劉繇揚州牧,劉表荊州牧,劉焉益州牧,北邊還有一個劉虞幽州牧,劉備也是宗室州牧,豫州牧,但是他那個豫州牧是空的啊,豫州也不歸他。所以魯肅為孫權做規劃的時候說三分天下沒有劉備,是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劉備是冒出來的。那麼劉備這個人呢他也有優勢,什麼優勢呢?名為宗室實為寒門,曹操閹豎之後,宦官的家庭,曹操叫出身污濁,孫權呢叫做出身孤微,劉備這個出身我想了半天自己發明了一個詞,因為劉備既不是富貴也不是貧賤,他是貴,宗室嘛,但是貧,我就發明了一個詞,叫做貧貴,又貧窮又高貴。
所以他這個很有意思,兩邊都喜歡他,至少兩邊都能接受他,他跟兩邊也都能打交道,但是實際上你看他的隊伍沒有人出身名門望族,劉、關、張都不出身名門望族。尤其是關羽,關羽是最瞧不起士族,張飛相反。關羽、張飛在這個問題上是相反的,張飛對士大夫非常客氣,對士兵不好;關羽對他的士兵非常之好,就是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什麼文化人,他根本不放在眼裡。所以我覺得曹操那麼喜歡關羽可能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原因,就是發現關羽比他還蔑視士族,太過癮了。那麼他是這樣的一個出身,碰上了一個歷史的機緣,應該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