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但凡歷史,就可能有這三種形象,而對於三國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為什麼呢?三國的歷史非常短,如果從東漢末年就是漢靈帝駕崩算起,算到西晉統一也不過是九十年,其中作為傳統的史書所正統紀年的魏,時間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後到了晉代,對於三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各種史書的記載就已經不一樣了,就已經有分歧了。然後這種分歧隨著歷史的推進,由於種種原因,它越來越形成一種文學的和民間的形象。
* 看來,但凡重要的歷史人物,都可能會有三種形象,而隨著歷史的久遠,歷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就被人們所認知。比如諸葛亮,提起諸葛亮,人們首先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就會展現出諸葛亮的軍事天賦。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究竟有沒有發生過?易中天先生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文學形象是如何評價的呢?
諸葛亮的形象是文學藝術作品著力塑造的,這個塑造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也是有來歷的。魏亡之後,對於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開始了,當然這裡面有原因,有道理,這些原因、道理我們以後再說。在晉代有一個叫郭沖的人,這個郭沖大概是諸葛亮的一個鐵桿“粉絲”,他認為現在世上對於諸葛亮的推崇遠遠不夠,於是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現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諸葛亮的五件事情。這五件事情在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的時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駁斥,就是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麼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所以空城計它不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它是有來歷的,來歷在郭沖的這篇文章裡面。郭沖說,當時司馬懿率兵來打陽平,諸葛亮當時手上沒有兵,就使了一個空城計,司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這樣一個故事。裴松之駁斥他的理由是什麼呢?是據考證,當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這個人既然都沒有到這個地方,這件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呢?當然不可能發生了。但是這個故事它很精彩,所以我們的文學作品一說再說,我們的戲劇作品一演再演。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個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空城計是怎麼回事兒。說是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手上無兵無卒,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開城門,四個城門都打開,派了一些老兵在門口掃掃地,然後自己帶了兩個小孩子,兩個童子,抱了一張琴,城樓上一坐唱卡拉OK。他怎麼唱的呢?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翻空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然後他下面唱說,你看,馬謖也不中用,他們將帥也不和,街亭也丟了,你司馬懿僥倖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貪得無厭又來打我,他說你來打就來打吧,我現在都準備好了,我現在街道已經打掃乾淨,準備你來屯兵,我已經殺了羊、煮了酒,準備犒勞你的三軍,你既然來了,你就進城來嘛,你在那猶猶豫豫地幹什麼呢,告訴你吧,我這屋裡只有琴童人兩個,我這裡既無埋伏又無兵,你不要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最後那個戲劇當中的諸葛亮唱到: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司馬懿這個時候已經來到城下了,啊,這哥們兒什麼意思?邀請我上樓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啦,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這個當呢,撤,撤軍了。這個事情,第一,我們前面講了,裴松之已經說得很清楚,不是事實。第二點,它也不合邏輯。司馬懿為什麼不敢進攻呢?無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嘛,對不對,就那麼大一個城池裡面能埋多少人呢?冷兵器時代,也不可能埋一個飛毛腿飛彈,也不可能有什麼秘密武器,我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樓跟前了嗎,你不是看見他在那兒撫琴神色自若嗎,你不是聽見他琴聲不亂嗎,他不還跟你打招呼說來來來上城來聽我撫琴嗎,都聽得清清楚楚嗎,可見距離不遠,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一箭she下來不行嗎?第三點,按照郭沖的說法,或者按照羅貫中的說法,雙方兵力十分懸殊,有說司馬懿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十幾萬大軍的,你把這個城圍起來,你不是十來二十萬人嘛,你把它圍起來,圍它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幹嗎調頭就走呢?這個事情裴松之當時做注的時候都已經說了嘛,裴注說得很清楚,他說你可以把它圍起來嘛,為什麼要走呢?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至於其它的,比方說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糙船借箭,什麼借東風,這都是歷史上沒有根據的,沒有記載的。
實際上諸葛亮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的貢獻也主要是:第一,為劉備集團制定了一個戰略規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第二個,促成了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聯盟;第三個,最重要的是劉備去世以後,治理蜀國,他治國的才能是非常傑出的。
但是相比較而言,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國才能的,陳壽是有一個評價的,陳壽說諸葛亮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我認為陳壽這個評價是客觀的。但是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當中,他就成了一個軍事天才了,神機妙算,而劉備集團的那些大將,關羽也好,張飛也好,趙雲也好,黃忠也好,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諸葛亮將令一發,他們帶著人就走,幹嗎去不知道,到地方再說,到地方掏口袋,掏出一個口袋,軍師這麼說的,錦囊妙計,這個就是把戰爭當兒戲了。還有借東風,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和戲劇舞台上的表演,穿著道袍,光著腳丫子,披著頭髮,手上拿把劍,這不該是他的形象。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是什麼意思呢?妖人,不是妖精、妖怪。妖精、妖怪、妖人有什麼區別?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裝神弄鬼的叫妖人,就是神漢、巫婆。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這個妖人形象也是裝出來的了。但是沒有必要,當時孫、劉對抗曹操的時候應該還是同心協力的,至於後來為了爭奪荊州他們再發生戰爭,那是後來的事情。所以把他描繪成這樣一種妖人形象是不合適的。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帥哥,史書上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在的五尺五寸,相當於一米八四。而且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大家想一想該是一個什麼形象。所以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它是有距離的。
* 《三國演義》取材於正史,但許多情節和人物活動卻是在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得以豐富和發展,像以上分析的諸葛亮的空城計和借東風等,只不過是文學家的藝術想像而已。所以歷史形象並不等於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比如說關羽,就已經成為民間信仰的代表,那麼,民間為什麼要崇拜關羽?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待關羽的民間形象的呢?
民間形象往往和文學形象它也有距離,比方說關羽,關羽的文學形象已經不同於歷史形象了,民間形象就更怪了。我們知道民間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間信仰在文學作品中多半取材於《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沒有以《紅樓夢》為信仰對象的,比方說我們民間把劉備奉為編織業的祖師爺,把張飛奉為屠宰業的祖師爺,把宋江奉為強盜的祖師爺,把時遷奉為小偷的祖師爺,沒有聽說把賈寶玉、王熙鳳奉為什麼祖師爺的,所以可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是超過《紅樓夢》的,那麼民間把關羽奉為什麼祖師爺呢?奉為剃頭匠的祖師爺。這個事情就有點怪了,關羽生前也沒有剃過頭啊,我們知道關羽是漢代的人,漢代是留全發的,不剃頭的,剃頭是清代的事情,清代把前面頭髮剃一半,後面梳一個辮子,清代才有剃頭匠,關羽怎麼會變成剃頭匠的祖師爺呢?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但是關老爺手上的刀那是殺人的,那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後來我想起清代有一家剃頭鋪門口有一副對聯叫做:“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這個口氣倒像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