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2頁

    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著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著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著隱憂的。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

    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於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說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著深刻原因的。那麼馬謖到底該不該死,馬謖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流淚呢?請看下集——痛失臂膀。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疑雲重重的歷史。馬謖是馬良之弟,是蜀國有名的人才,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最終卻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他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地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當中卻折she出眾多複雜的問題。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僅僅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易中天: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事,觀眾朋友是相當地熟悉。相當地熟悉為什麼還要講?因為這裡面的問題是相當地多。

    首先第一條,馬謖是不是被諸葛亮殺了,就弄不清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馬謖竟然是下落不明。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在《三國志》當中,馬謖是沒有傳的,那麼馬謖的結局只能到別人的傳裡面去看。《諸葛亮傳》的說法是:“戮謖已謝眾。”也就是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這個事有個旁證,在王平傳,《王平傳》說:“丞相亮既誅馬謖”,也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馬良傳》的說法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就馬謖被諸葛亮關進了監獄,病死在監獄裡面;諸葛亮得到消息以後,哭了。第三種說法見於向朗傳,《向朗傳》的原文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按照這個說法馬謖是跑了。也就是說關於馬謖的結局有三種說法:被諸葛亮殺了,病死在獄中,跑了。三種說法都見於《三國志》,也就是說同一個人陳壽,同一本書《三國志》,三種說法。歷史的真相真是很難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給大家展示的是歷史形象,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不過這三種說法我覺得也還可以調和統一起來,估計是怎麼回事呢?是馬謖丟了街亭以後,心裡一慌,就跑了。這個向朗呢,知情不舉,沒有舉報。但是後來馬謖,或者是被捉拿歸案,或者投案自首,這個沒有依據,反正又被諸葛亮抓起來,關進了大獄裡面,而且下達了死刑命令。沒有執行,死在獄中了。有這個可能。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說法,還是可以成立。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我們就會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第一,馬謖該不該殺?第二,諸葛亮想不想殺?第三,諸葛亮為什麼要殺?第四,諸葛亮殺馬謖為什麼要流淚?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馬謖該不該殺?我的看法是,可殺可不殺。

    為什麼可殺呢?他畢竟丟了街亭,丟了街亭就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半途而廢。而這次北伐戰爭本來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為當時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曹魏方面沒有準備。根據裴注的記載,當時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個劉備,那是很厲害的,不知道還有誰也會打仗。所以毫無準備,等到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驚,而且三郡皆反,有三個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諸葛亮。那麼這個時候,利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向前進軍,有可能是取得一些勝利的成果。而馬謖壞了事,這是他該殺的一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那這個就沒有法做了,這個事情。你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你有多少將軍殺?所以晉代的歷史學家習鑿齒就說,諸葛亮不能夠戰勝曹魏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呢?殺了人才嘛。你蜀國人才本來就少,本來就不如曹魏,你還要殺,你這不是叫做親者痛、仇者快嗎?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軍交戰,一方殺自己的大將,對方就高興了。而且處分失敗的將軍有各種辦法,比方說降級啊,重罰呀,多少軍棍啊,罰其軍前戴罪立功啊,都是辦法嘛,為什麼要殺呢?所以是可殺可不殺。

    * 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蜀漢方面也失去了一員大將。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對於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而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馬謖可以採取其他各種方法,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我的結論是,不想殺。有證據嗎?有,流淚就是證據。如果說諸葛亮覺得這個人就是該殺的,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一聲令下,推出轅門斬首。但是他流淚,說明他不想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殺呢?三個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馬謖是什麼人呢?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馬謖在監獄裡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成了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