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三國最終被晉朝統一。那麼,曾經人才輩出的吳、蜀兩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強大的魏國又為什麼被司馬氏家族改朝換代?易中天先生將為您一一揭開這些謎團,《易中天品三國》的最後一部大戲“重歸一統”從今天開始將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
首先,易中天先生從劉備死後的蜀漢入手,帶領我們一起去感受諸葛亮和劉禪這一對關係特殊的君臣。劉禪繼位,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輔政,卻是大權獨攬。在他們這種特殊的關係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歷史隱秘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非常君臣”。
易中天: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接過了蜀漢政權這副沉重的擔子。這對於他來說,一方面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報復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面對著諸多難題。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要處理的是四大關係:第一是君臣關係,第二是同僚關係,第三是盟友關係,第四是敵我關係。從這一集開始我們就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這四大關係。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和後主劉禪的君臣關係。這是一對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為劉備在託孤的時候,有兩個交待,或者說有兩個安排:一個是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
那麼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劉禪他執行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嗎?結論是肯定的,執行了,不但執行了,還有加碼。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表,這就是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以後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鄉侯,這是給他崇高的地位。第二,開府治事,這是授予他獨立的相權。什麼叫開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辦事機構,擁有相對獨立於皇權的相權。這個制度後來沒了,曹操率先恢復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開府的。劉備建國以後,也恢復了丞相制度,但是不開府。那麼劉禪讓諸葛亮開府,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將來我們還會一再提到。第三,領益州牧,這是授予他全國行政權。
我們知道所謂蜀漢這個政權,它的地盤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漢的丞相,你還領益州牧幹什麼呢?有什麼必要呢?有必要,因為雖然從地理上講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從國家制度講它是兩回事。蜀漢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縣,是地方。蜀漢丞相是中樞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員。那麼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這個意思,就是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他了。而且據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還對諸葛亮說了這樣的話,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軍政大事都由您說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說得白一點,就是軍國大事都交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說:“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大事小事,無論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諸葛亮拍板作決定。
因此我們可以說,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樣。我們也可以來看一看曹操和諸葛亮的比較。曹操的頭銜是什麼呢?封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諸葛亮是,封武鄉侯,丞相,領益州牧。武平侯和武鄉侯都是縣侯,他們兩個擔任的丞相都是開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當時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來爾!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麼不同的就在於曹操的這些頭銜,多半是自己弄來的;而諸葛亮的這些封號、頭銜,是蜀漢兩任皇帝心甘情願授予他的。
* 把曹操和諸葛亮放在一起對比,我們感覺上總是有些異樣。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jian臣,而諸葛亮是忠臣。jian臣總是要犯上作亂,所以傀儡皇帝漢獻帝如果對曹操恨得牙根發癢,一般人都能夠理解。而作為忠臣的諸葛亮來輔佐蜀漢的有主劉禪,劉禪是不是睡覺的時候都會笑成一朵花呢?那麼,這是劉禪的真實感覺嗎?劉禪的真實感覺會是什麼樣的呢?
劉禪的感覺如何?不慡。有證據嗎?有一點兒。根據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以後,全國各地都紛紛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結果是什麼呢?“朝議不聽”,就是不批准。於是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好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台,來祭祀他們無限懷念的丞相諸葛亮。這個時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來,說是不是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一個廟呢?結果是“後主不從”,又不批准。後來有人提出來,說這樣也不太好,因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間這些隨意的祭祀由我們政府規範起來。這才勉強同意,在定軍山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個廟。那麼這個事情呢,是有爭議的。有人說這個劉禪不批准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制度規定的嘛。因為《襄陽記》的原文是:“朝議以禮秩不聽。”就是根據禮法的規定,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辦。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制度當真就那麼重要嗎?比方說,劉備恢復了丞相制度,諸葛亮去世以後怎麼樣呢?劉禪把它廢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無丞相了。還有,諸葛亮定下來的北伐曹魏的國策,劉禪也廢了。那麼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劉禪是打心眼裡崇敬他的相父,他應該破例,他為什麼不做呢?
我們就要弄清楚劉禪為什麼不慡,三個原因。第一,形同軟禁。劉禪繼位以後我估計就沒有出過宮,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在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禪才去了一次都江堰。這個事情被《三國志》大書特書,講劉禪到了都江堰什麼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據說還有人議論,說丞相要是在世的話他能去嗎!你想劉禪17歲繼位,一個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整天就在宮裡面不能到處走,看一看都江堰還要被人說成是玩物喪志,他慡嗎?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不免挨訓。這個我們去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知道,《出師表》怎麼教訓劉禪的?比方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說你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嘛,這是一個大人訓小孩子的口氣。而且我統計了一下,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處提到先帝。一開始就是“先帝創業未半”,然後就說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託,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所以將心比心,他就等於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著的時候什麼什麼,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麼怎麼交待的。那別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慡嘛。我倒不是說諸葛亮這個說得對還是不對,我這裡沒有判斷對錯的問題,我只是說劉禪不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