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這話說到孫權心眼裡去了,而孫權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才既是他集團的利益,又是他個人的利益。你想想劉琮當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麼跟他算帳的?傅巽跟他說將軍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靠誰呢,靠劉備,那麼劉備抵擋得住嗎?如果抵擋不住將軍您完蛋,如果劉備抵擋得住曹操他還會做您的部下嗎?劉琮一想,對啊,我還是投降吧。那麼魯肅這樣一算,孫權說對啊,我投降了以後我當什麼呢?於是他拉著魯肅的手說,這是上天把足下賜給我呀。這個話是諸葛亮說不了的,因為立場不一樣嘛,他不是孫權的人,不是他沒有這個水平啊,他不是孫權的人,他不能說,他也說不了。只有魯肅這樣的自己人,而且是幫孫權策划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樣一個規劃的人,他才能說,他也才說得出,孫權也才聽得進,而且他們之間也才能達成這樣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夠做到一點就通,而且這個話打動了孫權。
* 一提到魯肅,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把魯肅塑造成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其實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設計的東吳版的“隆中對”,就顯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讓孫權極為佩服。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那麼,魯肅的話為什麼能夠打動孫權呢?易中天先生認為,這才真正是促使孫權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據嗎?
我們有三個史料作證據,第一件,就是赤壁之戰以後,魯肅先從戰場上回來了,然後孫權把自己身邊所有的要員都派出去迎接魯肅,自己也親自從屋裡邊走出來迎接魯肅,按照最高的規格來迎接凱旋歸來的魯肅。這時孫權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子敬啊,孤今天可是給足了你面子噢。魯肅說,沒給夠。當時所有人都大驚失色,怎麼這樣說話?魯肅不慌不忙地往裡走,兩個人坐下來以後,魯肅舉著鞭子說,魯肅的願望是什麼呢?是將軍您有一天能夠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蕩平四海,一統天下,到那個時候,您再派一輛舒舒服服的小車子來接魯肅,魯肅才覺得那才是面子十足呢!什麼意思?你當皇帝啊。孫權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什麼意思?心裡想的嘛。
第二個證據就是孫權稱帝的時候,這是赤壁之戰二十二年以後了,魯肅已經不在了。孫權稱帝的時候要登壇,他走走走,走到半截子突然回過頭來說:諸位知道不知道,魯子敬早就想到朕有今天啊,嗯,真是明於事理呀!也說明孫權想稱帝是他的真實想法。
第三個證據就是孫權稱帝以後,那個當年主張投降曹操的張昭也舉起芴來準備來歌功頌德一番,祝賀陛下如何如何。孫權把手一擋,慢著,張公啊,你就算了吧,當年朕要是聽了張公你的話,別說是現在當皇帝,恐怕現在在討飯呢。那麼這三個證據都說明,打動孫權的,使孫權下定決心聯合劉備的,就是魯肅的那句話:將軍迎曹,欲安所歸。
那麼不投降曹操,那就只有聯合劉備。那麼聯合劉備,就要考慮一下劉備是可聯合還是不可聯合。因為這個時候哪怕是對抗曹操,孫權也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還有一種是不聯合劉備,自己對抗曹操,他也有兩種選擇。那當然,如果劉備是可以聯合的,聯合是合算的,雖然他是弱我是強,但是在不能實現強強聯合的時候,強弱聯合有時候也不是不可以考慮的。那麼劉備能不能聯合?這個問題要問誰呢?諸葛亮,這個問題是魯肅回答不了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程序應該是怎麼樣呢:是魯肅和諸葛亮從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當然也可能他沒有這封信,得講清楚,也可能沒有這封信——沒有這封信它不妨礙最後決策過程,因為據《三國志》的說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後江東方面就已經聞風畏懼了,聽見風聲就已經嚇得不得了了——那麼這個時候曹操順江東下,因為劉備在什麼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經很近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東下不是打孫權那也是打孫權。那麼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孫權肯定要先召集內部的緊急會議,就有魯肅的這番話。而魯肅的這番話能夠解決問題,除了他說到孫權的心眼裡以外,還很重要的是他把問題變了,因為孫權以前猶豫不決在什麼地方,孫權猶豫不決的是什麼呢?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他怎麼都算不過來,他幫劉備,也不對,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劉備,養虎遺患,不幫劉備,如何如何,他怎麼都倒不過來。這個時候魯肅把問題轉變了,現在我們要想的不是幫不幫劉備,是投不投降,他換一個問題來思考啊。孫權豁然開朗,對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聯合劉備嘛;聯合劉備,能不能聯合,問諸葛亮嘛。它是這樣一個系列。
所以孫劉聯盟的第一功臣應該是魯肅,而不是司馬光他們認為的諸葛亮。這個問題歷史上本來是有結論的,裴松之在《三國志》的兩個傳裡面都談到了這個問題,裴松之是怎麼說的呢?裴松之說:“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這是一處,還有一處說:“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兩處都談到了,孫劉聯盟的第一功人,是魯肅。魯肅的最大的作用是幫孫權算清了一筆政治帳,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後我們江東集團就沒有了,你孫將軍也沒有了。
但是,能不能聯合劉備,這個問題諸葛亮來解決。因為孫權這個時候已經相通了這個問題以後,他才會對諸葛亮說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怎麼樣呢?諸葛亮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劉豫州新敗之後,但是我們還怎麼怎麼樣。諸葛亮就幫孫權算清了聯盟帳,能不能聯盟,也部分地幫孫權算清了軍事帳,因為諸葛亮對於曹操必敗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還有一個帳,就是我孫權這邊能和曹操決一死戰嗎?我孫權這邊也得算一算軍事帳啊,那麼幫孫權算清了軍事帳的這個人他又該是誰呢?請看下集——中流砥柱。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勸說,孫權審時度勢,反覆掂量,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但是,進行這樣一場風險很大的戰爭,不能不探討軍事上的可能性。那麼,是誰為孫權做了可行性分析?孫權最後又是怎樣決策和部署的呢?《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將為您講述。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便揮師南下,直逼荊州。結果是劉表病故,劉琮投降,劉備逃竄,敗於當陽。志得意滿的曹操決定順江東下,消滅劉備,威逼東吳。面對強敵,東吳集團的謀臣將士們十分驚恐,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只有以魯肅為首的少數人力主“抗曹”。此時,走投無路的劉備只有聯合孫權才有一線生機,便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展開外交活動聯孫抗曹。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透徹分析,孫權清楚地意識到投降曹操決無出路,而對抗曹操就只有聯合劉備。然而,來勢洶洶曹操號稱八十萬眾,水陸並進雙管齊下,在此危難時刻,誰能為東吳集團挑起大梁,率領孫劉聯軍奪取勝利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