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這個時候,心裏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託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於國於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託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開誠布公地託孤於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係呢?
託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非一般人想像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係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當然,這個不意味著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著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於當年蕭何的工作。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儘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後,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節目裡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禪的時代。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慢慢來,也可以講得通。最無法解釋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攻襄樊,劉備征孫權,這兩次戰爭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時間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一種解釋說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會失敗,這個不通,他不是傑出的軍事家嗎?怎麼料不到?那麼他不說,就是另一種原因,就是知道說了也沒用。有證據嗎?有,在哪裡?《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後,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只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所以諸葛亮沒有說話。
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那也只好猜測了。我的猜測是,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請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麼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復漢室,要恢復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麼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後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後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後來忘了。什麼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鑑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後,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後,劉備就把那個匡復漢室、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於“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於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後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裏面大家是有數的,最後雙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麼?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閒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託孤之前他們君臣關係,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麼一點小問題。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麼還要託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託的只有三個人,諸葛亮、趙雲、魏延。那麼趙雲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託孤於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只能託孤諸葛亮。但是由於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麼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對永安託孤這個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測。不管怎麼說,劉備是託孤於諸葛亮了,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這個歷史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諸葛亮時代。諸葛亮接過了劉備留下的這個擔子,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擔子。要挑超這副重擔,諸葛亮要處理好方面面面的許多關係,也正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天才。那麼諸葛亮要處理的第一個關係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他和劉禪的關係,因為雖然劉備說讓劉禪視丞相如父,但畢竟是君臣,那麼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請看下集——非常君臣。
* 到今天為止,《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的前三個篇章——“魏武揮鞭”、“孫劉聯盟”、“三足鼎立”伴隨我們走過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詼諧的語言和人文視角,為我們講解了三國時期一個個英雄人物,分析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那麼,劉備去世以後,蜀漢進入了諸葛亮的時代,由於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盡瘁和精心治理,蜀國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但最終仍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此後,曹魏和孫吳也相繼滅亡,天下統一於晉。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孫權的接班人也沒有一統天下呢?請看《易中天品三國》第四部分——“重歸一統”,2007年春天推出,敬請關注!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百家講壇》從2006年2月開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國》節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別是“魏武揮鞭”“孫劉聯盟”和“三國鼎立”,易中天先生在這三部分共36集中講述了魏、蜀、吳三大集團的形成和鬥爭過程,刻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