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頁

    《品三國》作者:易中天【完結】

    易中天教授簡介

    易中天,194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在武漢度過了中小學時代。1965年年高中畢業後,年僅18歲的易中天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插隊;1978年,已經年過三十的易中天以同等學歷直接考取了武漢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以及《帝國的惆悵》等。

    2005年4月,易中天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開講《漢代風雲人物》,他妙語連珠的說史風格迅速掀起民間讀史熱cháo。他也因此成為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百家講壇》欄目又推出大型跨年度系列節目《易中天品三國》,使他成為該欄目人氣最旺的主講人之一。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一講 大江東去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台,這裡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義迷霧,還原歷史真實。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以平民立場和近代視角,為您疏理三國歷史的多重形象,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請看:《易中天品三國》之“大江東去”。

    易中天: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三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我們知道自從秦始皇兼併天下,我們這個地方就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漢兩朝都是統一的國家,而到了東漢末年,西晉統一之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曹操曾經有詩寫這個時代,說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千里之內都聽不到雞叫。但同時它又是一個英雄的時代,為什麼呢?因為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比方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就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聽過三國評書,看過三國戲劇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良”的所謂名言,我們記住的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了。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周瑜是一個非常忠誠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而且也就是在這一年,和他同齡的孫策和他一起迎娶了當時有名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可以說,周瑜這個人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他人長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當時“吳中呼為周郎”,“郎”這個字的本意就是小伙子,但這個時候呼郎有讚美的意思,當時吳中這個地方的人把孫策叫為孫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譯過來就是孫帥哥、周帥哥。

    後來蘇東坡寫赤壁詞的時候說到他的時候,那也是流露出那種敬佩和欣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羽扇綸巾是什麼意思呢?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服飾原本是平民的服飾。我們知道漢代,還有漢以前的周代,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帽子的,戴冠,所謂峨冠博帶,乃漢官威儀,高高的帽子、寬寬的衣服這是漢代官員的官服。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貴族和官員開始平民化,喜歡穿平民的服飾,那就像現在美國總統穿牛仔褲一樣,這是一種酷,是一種瀟灑;如果是一個軍事將領,頭上帶著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著鵝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將風采。當然,文學家的話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所謂“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那是誇大了一點,沒有那麼瀟灑了,戰爭畢竟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但是蘇軾這樣說,是想著力塑造周瑜這個人的英雄形象。  

    所以你想,周瑜這個人,二十多歲就當了建威中郎將,就娶了當時最美麗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謂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他怎麼會去嫉妒別人呢?這別人嫉妒他還差不多,所以有時候我讀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我還有那麼一點嫉妒呢。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陳壽的《三國志》說他是“性度恢廓”,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干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什麼叫“雅量高致”呢?一方面氣量很大,另一方面品德很好。所以把周瑜說成是個氣量狹窄的小人,這是冤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這場戰爭是他指揮的,而且在指揮這場戰爭中周瑜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劉備都不敢小看。所以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都跑到孫權那兒去說周瑜的壞話,而曹操和劉備也都是非常欣賞周瑜的,但是因為利益所致,敵對陣營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敵人,好在孫權沒聽他的。

    *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三國故事千古傳唱,《三國演義》更是鮮活生動,但故事和演義畢竟不是歷史,歷史上的周瑜為什麼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遙遠?戲劇形象中的曹操為什麼是白臉jian臣?為什麼我們對三國這段歷史既熟悉、又陌生?這些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歷史,尤其是三國這段歷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我們歷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形象我稱之為“歷史形象”。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因為正史所載也未必可靠,對三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冊子,叫《三國史話》,多次就提到《三國志》《後漢書》等等記載未必可靠,因此我們只能把它定位為史書上記載的、歷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叫做歷史形象。第二種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形象,比方說《三國演義》,比方說三國戲,這裡面歷史人物的形象稱之為“文學形象”。第三種就是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甚至每個人個人心目中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民間形象是包括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那個形象的,實際上熱愛歷史的人,關心歷史的人,他對歷史上的人物都會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個形象,而且這個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後他往往不能接受別的形象,如果你講的這個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樣,他就說你不對,他說你錯了,所以我們去看一部歷史劇,不管歷史電影也好,歷史的電視劇也好,總會有觀眾在下面評論說,哎呀,這個曹操他不像啊!這個曹操不像,那個真曹操你見過?沒見過,他為什麼能說不像,為什麼說你不對呢?因為他心目中有一個,這一類我們統統稱之為民間形象。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