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4頁

    記者:但這樣的境界當然很高。

    易中天:太高的境界了,那麼很好嘛,那就是說,我本來就是一個高中生,我沒有大學本科學歷,再評不上正教授,那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啟功先生說的,中學生,副教授。不是挺好嘛。

    記者:當個副教授已經很好了。

    易中天:是啊。你該知足了呀。何不瀟灑走一回。走唄。

    解說:在武漢大學工作了將近十年後,易中天在1991年來到了廈門大學,那時候,大學之間的人才流動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記者:為什麼要離開武漢呢,為什麼要來廈門?

    易中天:為了養老,因為那個實在是武漢氣侯太惡劣,它惡劣到什麼程度,就是冬天它可以冷到零下,夏天可以熱到四十度以上,而且最糟糕的武漢這個城市它是冬天室內比室外冷。夏天室內比室外熱,你沒有躲的地方。這就無法忍受了。

    記者:但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說呢?打個比方如果我是廈門大學的校長,我會高興聽到易老師這樣說?

    易中天:我得說實話啊。

    記者:那他們為什麼選擇易中天。誰會選擇一個人來養老呢?  

    易中天:因為我來的時候還年富力強,我至少可以服務十幾年。

    記者:那你並不隱瞞你的目的啊。

    易中天:我不隱瞞,不隱瞞。

    易中天:我覺得這是個很實實在在的事情,人就是人嘛。他不能不考慮自己的生命問題,考慮生命問題就不崇高嗎?那如果考慮生命問題不崇高那我寧願不崇高。

    (易中天講課現場)

    易中天:中國人在文化上是有一種戀母情結的,我們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歌頌母親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從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一直唱到現在世上只有媽媽好,沒有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的。

    記者:但是也有評論認為,易老師的紅,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會上一種浮躁的心態。

    易中天: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會的某種心態,或者說某種需求。至於是哪一種心態和哪一種需求,讓評論家去說三道四,讓研究者們去得出結論吧。

    記者:那你介意學術超男這樣的稱呼嗎?或者電視明星?

    易中天:這個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結果是一樣的,我何必要介意呢。比方說今天說廈門要刮颱風了,我介意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嗎?我肯定不介意。但是你問我說喜歡嗎?我不喜歡。  

    解說:儘管不喜歡,但多種多樣關於他的稱謂還是紛至沓來,易中天這三個字在很多人眼中也有了商業炒作的價值。

    記者:你會參與商業的炒作嗎?

    易中天:什麼叫商業的炒作?請問什麼叫商業的炒作?我再來回答我參與不參與。

    記者:比方說易老師的包裝,比方說你的書的銷售量,或者你拿到的稿酬。通過另外的形式來對你進行包裝。

    易中天:其實把話說透,說到底,但凡要面世的東西,都會有包裝,不包裝你不能面世,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樣,對不對。你好歹得穿件什麼衣服,你才能見人嘛。

    解說:從一年前不為觀眾知曉到今天成為明星,易中天本人也像他講的歷史一樣,讓人們從裡面品出了不太一樣的味道。

    記者:包括你講三國的時候,你講過,你是從人性的角度去研究,這個跟以往的說法很不相同。

    易中天:是因為我想清楚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百家講壇》的觀眾他為什麼要聽你講歷史。他又不是歷史系的學生,他又不準備考試,他幹嗎要聽?他聽什麼來了?我認為我們觀眾讀者對歷史的關注就是對人的關注。對人的關注就是對人性的關注。我們人文學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活得像個人,感到幸福。問題在哪裡,在人性。  

    記者:但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叫以史為鑑。

    易中天:讓誰以史為鑑,如果是給統治者做借鑑,那就是資治通鑑,如果是給我們的人民群眾,給我們的每個公民,也做一面鏡子的話,那麼他在鏡子裡面看到的應該就是人性。

    記者:那你怎麼給自己定位呢?你是一個傳播者還是一個研究者,還是一個什麼?

    易中天:最怕這種問題。

    記者:都有?

    易中天:我是一個大蘿蔔,一個學術蘿蔔,蘿蔔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糙根,第二是健康,第三個是怎麼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葷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這樣的一個目標,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學術品位,大眾口味。

    解說:59歲的易中天已經接近退休年齡,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人們開始關心他下一步的選擇。

    記者:你會選擇上電視呢?還是選擇到大學或者某一個課堂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

    易中天:退休就是退休。我的學校裡面的教學生涯我絕對可以終止。但是我不反對別的退休的教師繼續在別的學校去演講,去上課。

    記者:如果問一句為什麼呢?  

    易中天:沒有為什麼。

    記者:為什麼不呢?

    易中天:為什麼要呢?

    易中天:想清楚了為什麼要,就能回答為什麼不。

    記者:你想清楚了嗎?

    易中天:我當然想清楚了。

    記者:但是你不願意把答案告訴我們。

    易中天:私下裡再說。

    易中天與小崔說事(上)

    兩個智慧男人的對話。

    崔:“都是男人,都可以有名。”

    易:“你有名,你有名。”

    崔:“都有名,這您別客氣。”

    一個大眾關心的話題。

    崔:“您的歷史觀是怎麼形成的呢?”

    易:“我的歷史觀是……琢磨出來的。”

    眾人迷惑而又見仁見智的問題。  

    崔:“喜歡歷史有什麼用?”

    應欄目邀請,央視名嘴主持人崔永元走進《百家講壇》,聊聊易中天和《百家講壇》的故事。敬請關注《易中天與小崔說事》(上)

    * 2006年,關於易中天的話題此起彼伏,讚揚、置疑、爭議一直追隨著易中天。他充滿活力的話語表達和思維方式,開創了一種獨特的講史風格,形成了“易中天現象”。他的五十五萬冊的圖書首印,更是創下了出版界的神話。2007年,《易中天品三國》第四部即將與觀眾見面,為此《易中天品三國》也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可是,關於易中天的話題仍然熱度不減。

    主持人:各位朋友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節目,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沒有固定的主持人,所以台里覺得這麼好的一個節目應該有一個固定的主持人。我可以告訴大家,固定的主持人出現了!——在固定的主持人出現之前,今天崔永元會客串一下《百家講壇》的主持人。《百家講壇》造就了很多學術明星,它同時也是我們老百姓的朋友,有我們喜歡的專家、學者、教授。今天,我要採訪的這位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易中天教授,讓我們熱烈的掌聲歡迎他。擁抱一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