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2頁

    那就很清楚,孫權在這兒是以什麼劃線,不是以擁護太子,還是擁護魯王來劃線,他要整的全部是江東人。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朱據,朱據也是吳郡吳縣人,而且朱據和陸遜都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吳郡四大家族:顧、陸、張、朱,朱據這兒會也沒事,朱據當然後來也挨整了,但是那是後來的事情。因此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來,這次孫權就是要整陸遜。而陸遜挨整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他當了丞相一年以後。而陸遜我們知道一直是東吳的上游統帥,在長江上游的統帥,駐守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前線總指揮。孫權的前線總指揮是四任:第一任周瑜,第二任魯肅、第三任呂蒙,第四任陸遜,所以東吳四大英將,陸遜這個地位是很高的,很重要的。然後又當了丞相,不折不扣叫做出將入相,一人而身兼文武二職,軍權和政權都掌握過了,何等重要的人物為什麼要整他?

    那麼也只能猜測,那麼我猜陸遜挨整是這樣幾個原因:第一他是士族,第二他是江東士族,第三他是江東士族當中最大的士族,四大家族之一陸家的人,那麼第四他還是江東士族當中在孫權政權里官做得最大的,權力最大的。

    孫權不能夠把這麼大的權力交給了江東士族,功高蓋主這是肯定的,影響太大也是肯定的,因為當時太子也好,其他的人也好都和陸遜的關係非常好,甚至還有學者比方說馬植傑先生猜測,說孫權怕接班人駕馭不了陸遜,太厲害了,他兒子將來繼承了帝位管不了這重臣怎麼辦,等等原因。但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權物江東士族之間的這種關係、這種糾葛,因為我們看到江東士族,我講了,有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虞,代表人物虞翻,這個是差點被孫權殺掉的;魏,代表人物魏騰,差點被孫策殺掉。我們講《江東基業》第一集的時候講過孫策要殺魏騰,後來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就站在水井跟前說,你要殺魏騰我就跳下去算了,因為你要殺了魏騰以後大家肯定要反對你,為什麼?就因為魏騰他就是四大家族之一,這個江東士族的勢力太大了,孫策沒敢殺。那麼顧呢,顧雍,顧雍是善終的,但是顧雍的孫子,我剛才講顧譚捲入陸遜一案被罷官被流放,而且顧譚的弟弟也受到牽連,他的姐妹也受到牽連,這裡面確實是有孫權和江東士族的矛盾。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陸遜並不只是因為捲入到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奪儲位而被逼死,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是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孫權雖然利用江東士族在江東坐穩了江山,但是對江東集團一直是不信任的,所以總想有機會收拾江東人,孫權終於借這次奪儲之爭收抬了一批以陸遜為首的江東人,而在此之前孫權就曾收拾過江東士族,那麼孫權骨子裡為什麼要與江東人過不去呢?

    剛才我說到了虞翻,虞翻就是差一點被孫權殺掉的。怎麼回事呢?就是有一次孫權請大家喝酒,孫權這個人很喜歡喝酒,我們前面也講過一喝就醉,一醉方休,到了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孫權就起來給大家斟酒,一個一個倒過來,到了虞翻,快到虞翻跟前的時候,虞翻就裝作喝醉了往地上一倒,等到孫權一看他醉了,算了別倒了,就到別人那去斟酒,孫權一走過去他一爬起來坐起來,坐好了,孫權勃然大怒,你這太不給我面子,你這是存心的嘛,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是被大司農劉基上前一把抱住說主公啊主公,虞翻殺不得,虞翻是天下名士啊,請你想想殺一個名士是什麼樣惡劣的影響,這時候孫權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曹孟德能夠殺孔融,孤為什麼就不能殺虞翻?”虞翻有什麼殺不得,劉基就抱住孫權說,是是是是啊,曹孟德是殺了孔融,但是大家不是都在罵他嗎?那不是一片罵聲嗎?  

    殿下要學就學堯舜吧,不要學曹操,曹操怎麼可以學習呢,孫權這酒才醒過來,嗯,對,曹操學不得,好了,不殺虞翻了,下道命令以後大家記住了我喝醉酒說殺誰不算數啊,不要執行。但是虞翻最後還是被打發到交州去了,交州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為什麼呢?虞翻口出狂言,有一次孫權和張昭兩個人討論神仙問題,這本來也是個偽命題,說得正帶勁的時候,虞翻插嘴把手指著張昭對孫權說那都是死人,他們都變成死人了還談什麼神仙,天底下哪有什麼神仙,孫權勃然大怒,就把他打發到交州去了。

    我們看孫權啊是把虞翻當做吳國的孔融來看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人也說了類似的話。這個人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也象曹操和孫權一樣對待過幾個士族和名士,比方說廖立被諸葛亮廢了,來敏被諸葛亮廢了,就是廢為平民。而且諸葛亮在廢來敏的時候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他說:“來敏亂群,過於孔文舉”。孫文舉就是孔融,就是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布流言蜚語,製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那麼也就是說虞翻是吳國的孔融,來敏是蜀國的孔融,不管是蜀國的孔融還是吳國的孔融還是魏國的孔融,都不會被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容,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的主要領導人都和這些名士,都和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我們的三國的歷史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孫權與江東士族的矛盾是有著深層的社會背景的,可以說前有車,後有轍。曹操、諸葛亮與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易中天先生認為正是這種矛盾才造成了三國現在的樣子。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這些實力派要與這些名士們過不去呢?當時的士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為官之家族。就是一個家族裡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個就叫做士族。那麼大家可能要問一個家族怎麼世世代代就做官呢?難道做官就是他們家的事兒?是的,在東漢末年,做官確確實實就是某些家族的專門的事兒。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質優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不是經典啊——經學,就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麼呢?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那麼到了秦漢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也有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經商,工民做工,農民務農,士民讀書。士就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力勞動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士農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個人必須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你必須這樣,你還要書讀得好,你還要道德表現好,你才有做官的資格,這樣的人就太少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