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第二個原因,小國更要圖強。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一個弱小的國家要生存,只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裡等著人家來打你。所以《後出師表》,——《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寫的有爭論,我們頂多說“疑似”。《後出師表》裡面諸葛亮,這個“諸葛亮”要打引號,諸葛亮怎麼說呢?“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兒等死,我不如去拼它一下。如果說這個話因為《後出師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認定是諸葛亮的意思的話,那麼《華陽國志》的八個字,我覺得是可以採信的,就是“以弱為強,猶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在他的《讀通鑑論》裡面就乾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而且這個以攻為守包括兩個內容,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以存”和“待時以進”。就是說,以攻為守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爭狀態。這是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
第三個原因,理想必須堅持。我一再說過,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只要有一丁點兒機會,都會抓住這個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點。問題是,諸葛亮的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設計將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這樣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劉備集團能夠跨有荊、益,就是荊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益州出發;而且還要有個時機,就是天下有變。這是很科學的,一個很科學的規劃。現在這個形勢沒有了:首先曹魏非速亡之國,沒有“天下有變”這個條件,另外荊州丟了。所以理想沒變形勢變了,形勢變了策略要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必須繼續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堅持這個政治立場,堅持北伐,堅持討賊;但是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做到萬無一失。
你要知道諸葛亮統帥的十萬大軍是蜀國的命脈所在,是蜀國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擲把這十萬大軍就投入戰場上,賭它一把,豪賭一把。這種豪賭是土匪幹的事情,孔明先生不會幹,所以諸葛亮是不能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這個風險太大了。對此,王夫之也有一個結論,王夫之說:“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就是諸葛亮在做北伐的決策的時候,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很多難言之隱,這樣一些複雜的情況、這樣一種複雜的形勢是不可以和魏延這些人說清楚的,我不能公開告訴魏延。說不清,魏延也聽不懂。何況這個時候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這樣的堅定的抗曹分子,因為我現在高舉的是漢賊不兩立、北定中原、還於舊都這樣的旗幟,我也有人打先鋒啊,有這麼個愣頭青天天說要滅曹魏不是很好嘛,我幹嗎跟他說穿啊。
* 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難看出,諸葛亮的政治帳是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惟一的猛降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在臨死之前沒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給魏延呢?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要跟楊儀他們說,這個魏延恐怕是不會聽命令的,他要是不聽命令你們走你們的,別管他,為什麼?現在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就因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賊,而且是堅決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了解魏延這個人,這個人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老覺得不得志,仗沒打過癮,但是諸葛亮威望太高,他沒辦法;現在諸葛亮去世了,什麼楊儀啊,什麼姜維啊,什麼費禕啊,這些人你還鎮得住魏延?魏延聽你的?他才不會聽呢,只好讓他去,沒有辦法,留不住,擋不住嘛。所以諸葛亮的遺命說得很清楚,“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你們走你們的,不管他;沒有說,魏延如果不聽命令,你就殺了他。因為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魏延絕不是反賊,只是沒辦法而已。因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把蜀漢政權保衛起來,只有保住了蜀漢,將來的什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你如果連蜀漢都保不住了你一點希望都沒有了。為了顧全大局,這個時候也只好說隨魏延去吧。我認為,這就是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
但是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漢還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那麼蜀漢為什麼又會最早滅亡呢?請看下集——無力回天。
第四十二集 無力回天
劉備死後,諸葛亮對內依法治蜀,做事公平,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然而,在他死後二十九年,一位有職無權的大臣譙周,竟然憑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把蜀國給說降了。那麼諸葛亮創下蜀國大業,為什麼經不住譙周的三言兩語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公元263年,在曹魏軍出兵兩個月之後,原本經營不錯的蜀漢政權被劉禪拱手送給了魏國,成為魏、蜀、吳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這讓許多歷史學家感到困惑。劉禪君臣的不戰而降,是蜀漢史上最後一個不解之謎。回溯蜀漢政權危機存亡之秋,大敵當前,沒有人能夠提出退敵良策,朝臣們是投降聲一片。然而蜀漢一把手劉禪第一個反應是不想投降的,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風頭。就在劉禪猶猶豫豫的過程中,有職無權的光祿大夫譙周在朝廷上侃侃而談,竟然把劉禪說得心服口服,最後不戰而降了。
那麼譙周為什麼要極力主張投降曹魏呢?譙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劉禪又為什麼要聽他的呢?在蜀漢迅速滅亡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深層政治背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易中天:
事實上,曹魏政權一直是把滅孫吳放在第一位的,後來才調整政策來先滅蜀漢。而且,從出兵到蜀漢滅亡,一共只有兩個月的時間,迅速滅亡。這是為什麼呢?歷史上的解釋,一般是四個原因:劉禪昏庸,黃皓弄權,陳祗亂政,譙周誤國。劉禪就是後主了,不說他了,大家都知道;黃皓是他身邊的一個宦官;陳祗是讓黃皓得逞的一個人。那麼這些事情今天沒有時間講,請大家去看我的《品三國》(下部書),我今天就講第四個原因:譙周誤國。
我們先把事情的情況交待一下。當時,司馬昭命鄧艾和鍾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滅蜀。八月份從洛陽出發,十月份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兒呢?打到現在四川的廣漢,是到成都門口了。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因為此前,劉禪身邊的宦官壞了事。一年前,姜維就已經發現曹魏有滅蜀漢的可能,姜維是給劉禪上了疏的,希望劉禪命令張翼和廖化趕緊在路上設防。這封信送來以後落到黃皓手上,黃皓是個信鬼神的,黃皓就去問巫婆,也可能是巫公啊,反正是問這些巫師,說你看這個事情可能不可能哪?這個巫師或者巫公或者巫婆說,哎呀,不可能,不會打來的。黃皓就跟劉禪說不會打來的,這個事我們就扣下吧,就扣下了。但是沒想到人家真打過來了,而且呼兩個月就過來了,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跑到山裡面去了,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