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來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實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就出去打獵。she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嘛,不懂事嘛。我下回不了,好吧。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she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箭還是she。就這樣還是有老虎或者別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怎麼又去。這老頭子又去嘮叨他。你這樣不對啊,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只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
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這種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像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啊,天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著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但是你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的時候你還是個嘮嘮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
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台,我再說一遍,武昌就是現在的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台,不是咱那個釣魚台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兒搞了個釣魚台宴會廳,有一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的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灑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哎呀,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著,快樂,很快樂。告訴你說——當年殷紂王把酒糟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孫權沒有辦法(很無奈的樣子),好,散會散會。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的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繫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的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個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適當丞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適嗎?
* 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張昭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上,孫權給出的解釋是張昭儘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功勞很大,但此人言行舉止過於威嚴,性格過於剛烈,容易惹麻煩,遭抱怨。因此張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擔任東吳的第一位丞相。那麼孫邵是何許人也?他難道比張昭更適合這個丞相之位嗎?
好象也不合適,孫邵這個人我們知道是在《三國志》裡面連傳都沒有的。第一任丞相,連個傳都留不下來,可見他沒幹什麼事。我估計他就是沒幹什麼事。那麼孫權為什麼選他呢?
因此有第四種觀點:就是孫權選擇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個擺設。原本就不打算用一個什麼相才來擔任。關於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是談過的。田餘慶先生在談到張昭為什麼沒有當丞相的時候他說,一方面張昭這個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從來沒有直接管過事的。另一方面孫權這個人一直是大權在握的。就是說根據田先生的研究,張昭這個人的重要性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前期他是很重要,慢慢的慢慢的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們就會問了,既然張昭原本就不那麼重要,孫權又不希望他的丞相重要,那麼用張昭這個原本並不重要的去當那個原本就並不希望重要的丞相,那不是很合適嗎?這又怎麼解釋呢?解釋很簡單。就是張昭不很重要了,是因為他不直接主事,他沒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當丞相他就要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嘛。他一重要就變成什麼結果呢?就變成張昭也變重要了,丞相這個職務也變重要了。而孫權是既不希望張昭太重要,也不希望丞相太重要。所以他絕對不能用張昭來做丞相。講清楚了吧。
那我們下面又要問了,孫權的這個考慮他主要的是不希望張昭重要呢,還是不希望丞相重要呢。到底不希望哪個重要。我們先說張昭,孫權肯定是不希望張昭太重要的。為什麼呢?張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魯肅、呂蒙這些人,在孫權設丞相職務之前已經去世了。那麼老一代的,老一輩的就是張昭。而張昭又是什麼呢,“託孤之臣”。而且孫策是說了這樣話的:“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國志張昭傳》裴注引《吳歷》)當然這個話是孫策的非常之託,張昭也不會動不動就會把這個話拿出來的,總歸不慡的,或者不自在吧。萬一拿出來呢?萬一他作為丞相提出的建議和吳王的決策發生了衝突的時候,就是相權和皇權衝突的時候,他把這張牌打出來怎麼辦?那時侯聽誰的?而且事實上張昭也以託孤之事自重。
張昭退居二線以後基本上就是不來上班了。後來遇到一點事情,孫權就去找他,到他家裡去看他。張昭本來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孫權來了,張昭馬上避席。避席我們講過了,《漢代風流人物》避席表示尊敬,孫權馬上跪坐,就是伸直腰子坐下來。坐定以後,張昭就說了,說想當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孫策和吳夫人,“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這句話很重,就是當年孫策和吳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給你,可是把你交給老臣我的。講清楚了這個帳,誰歸誰管。可惜老臣這個人不知趣嘛,不會說話嘛,不會討人喜歡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為這一輩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沒想到陛下還來看老臣,看歸看,老臣這個人這個性子是不會改的。老臣之所以這樣做,就因為太后和桓王託付了老臣,所以老臣想什麼就說什麼,要老臣琢磨著別人的心思,說人家喜歡聽的話,老臣做不到。孫權沒辦法,是是是,你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吧。也是不慡的。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嘉和元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孫權已經當皇帝了,遼東太守,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他裝模作樣的向吳國稱臣,那麼孫權就封他為燕王。然後派了一萬人,兩個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說這個公孫淵這個人是靠不住的,這個人反覆無常,是個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們的,我們就把他的使節打發回去,給些錢,給個證書什麼的就算了。孫權高興的不得了,說不行不行,隆重的封他燕王。所有的人都去勸,沒有用。張昭也去勸,還是沒有用。然後張昭說一句,孫權就駁一句。兩個人就說著說著話趕話,越趕這個矛盾就越尖銳。最後孫權忍無可忍,把刀拔出來了,張公啊,我們吳國的士人進宮拜朕,出宮拜君。進了我皇宮是拜朕,出了皇宮人家跪拜的都是你。朕對你也是夠給面子的了,可是張公你從來不給朕面子。每次都是當著這麼多的人面跟朕頂撞,朕可是要犯錯誤了哦,朕可是忍不住了啊。朕要犯錯誤了,就是我要殺你了。張昭也不說話,盯著孫權看。熟視。看就看,然後說,哎,陛下,其實老臣也知道,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為什麼還要說呢。太后的遺言言猶在耳啊。太后囑咐臣的那些話是什麼時候說的,是太后臨終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說的啊。然後淚流滿面,涕淚縱橫。孫權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抱頭痛哭。但是孫權哭歸哭,做歸做。哭完了散會以後,他還是把人派到遼東去了。張昭一氣之下,再不上朝了。而且事實證明孫權錯了,孫權派過去的使節到了遼東,就被這個公孫淵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