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0頁

    那麼背叛自己的呢?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人叫畢諶,畢諶的家人被張邈扣留了,張邈和曹操原來也是一夥的,後來翻臉了,那麼畢諶的家人都在張邈手上,畢諶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畢諶說,哎,令堂大人還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張邈那兒,我看你還是到張邈那兒去吧。畢諶跪下來磕頭說,畢諶決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動,流下眼淚,誰知道一轉背畢諶就跑了。跑了以後最後曹操和張邈作戰把張邈打敗了,畢諶做了俘虜,大家都說這畢諶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嘆了一口氣說,盡孝的人能不盡忠嗎?他既然是一個孝子,那他一定是一個忠臣,畢諶不殺,派他去做官,做什麼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魯國去做個丞相,孝子嘛。

    *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因為他明白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類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可是如果這種人才可以用,那種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嗎?面對著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這個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不拘小節

    第五個關係,是“大與小”的關係,所謂大小是指什麼呢?大德和小節。那麼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比方說有個叫文聘的,這個人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派他駐守北方。劉表死了以後劉表的兒子劉琮接班,這個時候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南下,劉琮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後跟文聘說我們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著,一直到曹操南下過了漢水,文聘才去見曹操。曹操這個時候就半開玩笑地說,文聘兄,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文聘非常嚴肅地說,曹公啊,我原來是跟隨劉荊州——劉荊州就是指劉表——我是跟隨劉荊州報效國家的人,我沒有做到這一點非常慚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個地方,以便既無愧於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劉表,也無愧於他托給我的孤兒,就是指劉琮,我是萬般無奈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來見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臉面早早地來見你呢?說完號啕大哭。曹操一聽,肅然起敬,也陪著流下眼淚,然後說文聘啊,你是個忠臣啊,這樣吧,你做江夏太守吧。於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幾十年,當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關內侯而亭侯,而鄉侯,而縣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這個咽喉要地,擊敗了關羽,擊敗了孫權。那麼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麼呢?大節,忠啊,忠就是一個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說曹操不重視道德。  

    但是對於小節呢?曹操主張睜隻眼閉隻眼。曹操手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謀士叫做郭嘉,郭嘉這個人可能行為是不太檢點的,多次被一個負責紀律檢查的官員叫陳群的當眾指責,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時曹操又獎勵陳群,就是曹操既不去處分郭嘉和干預郭嘉,也不去指責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為不檢點的這樣一個缺點,同時他又對陳群說你這樣是對的。那這叫什麼呢?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裡非常清楚一點,就是道德的底線必須堅守,如果你不堅守道德的底線,結果是滿朝都是小人,這是曹操要表揚和肯定陳群的原因,就是陳群你堅守道德的底線,你批評作風不正派、行為不檢點的人這是對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個道理,就是你不能糾纏雞毛蒜皮,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點、有錯誤、有毛病,所以這個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這個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所謂中庸之道,而應該說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講什麼?講“有經有權”,就是有些東西是常規的,有些東西是權宜的,不能認準一個死理。

    這就是曹操在處理五種關係的做法,在這個做法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氣,其實曹操的用人之術也好,用人之道也好,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大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為什麼大?就因為江河流入大海的時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魚龍混雜。一個大海它能不能說,我大海是不能夠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純的礦泉水?那就不成其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這樣大海一樣寬闊的胸懷,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麼?用其所長,只要大德不虧、大節不虧,什麼生活作風問題、行為做派問題、言行舉止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麼清一色的隊伍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差則無徒,嶢嶢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純淨、太乾淨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為一個要成就大業的人,千萬不要追求什麼清一色。  

    曹操的這樣的一種胸襟和這樣的一種作風使他廣納了人才,有人統計,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一般謀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五大謀士。如果來檢索以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五大謀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是從敵營當中投奔曹操的,賈詡來投奔的時候還捎帶了一個張繡。這些人來到曹操身邊的時候是有原因的,郭嘉離開袁紹的時候對袁紹身邊的謀士說了一番話,說出了他為什麼要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原因,而這句話十分重要,那麼郭嘉究竟向袁紹的謀士們說了什麼?他這番話裡面又隱含著什麼樣的玄機呢?請看下集——天下歸心。

    第十二講 天下歸心

    曹操會用人,這在歷史上幾乎是公認的,他可以說是深知“用人之機”。但問題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怎樣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術”,而是“道”。那麼曹操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他又為什麼能夠掌握這個“道”呢?《易中天品三國》之“天下歸心”將為您講述。  

    在上一集講到,袁紹與曹操的人才之爭中有很多人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謀士郭嘉。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以待時機。最初郭嘉投奔到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麾下,袁紹也對他極為敬重,並把他作為人才厚禮款待。然而郭嘉卻在曹操招賢納士之時神秘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帳下。郭嘉可以說是對袁紹和曹操都有獨到的見解,那麼郭嘉為什麼要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道,請看:《易中天品三國》之“天下歸心”。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裡投奔曹操的。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很重要,郭嘉是這麼說的,他說: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