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而且我們知道崔琰和楊修是在曹操的最後的歲月里被殺的,而這個時候曹魏集團內部的鬥爭異常激烈,因為曹操的幾個兒子都在爭奪接班人的地位,那麼他們是怎麼爭奪的?最後又花落誰家呢?請看下集——奪嫡之爭。
第三十集 奪嫡之爭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奪嫡之爭也異常激烈。為此,曹操甚至不惜採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間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鬥角、各顯其能。那麼曹操選擇接班人的標準是什麼呢?太子之位究竟會花落誰家?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奪嫡之爭。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孫權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隨後又被封為魏王,此時的曹操一切待遇與皇帝無異,只不過無皇帝之名而已。這時,不少官吏都勸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沒有這樣做,他採取了聽天由命的態度,但到手的權利卻必須代代相傳。
在這種情況下,立誰為王太子,也就是基業的繼承人,成為很重要的問題了。而在曹操的眾多兒子中間,最有希望繼承曹操權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於是,為了太子之位,他們憑藉各自優勢,開始了明爭暗奪的鬥爭。那麼,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誰會最終勝出呢?這勝出的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玄機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奪嫡之爭”。
易中天: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曹操要選擇一個繼承他的權力和職位的人,選誰呢?據不完全統計,曹操有十五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這還是查得到的。在這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長子曹昂,長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張繡的戰爭中犧牲了。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孩子,曹沖,就是稱象的那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當時曹操哭得是死去活來,這個時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親,曹操當時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沖兒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們這些人的幸運,因為你們這些人就有希望當太子了。
那麼,曹操說的“汝曹”,或者說你們這些人指誰呢?一般認為主要指三個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第一,這三個人都是卞夫人的兒子。我們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後來跟曹操離異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為正妻。那麼按照傳統的禮法,正妻的兒子是最有條件做接班人的,那麼這三個都是,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三個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現也都很好。所以所謂奪嫡之爭,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這三個兒子當中展開。
那麼曹操在這三個兒子當中又選誰呢?一般認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為什麼是曹彰呢?因為曹彰好像不大合適做政治領袖。曹彰這個人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也是很優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較特別,他的鬍子是黃的,叫做黃須兒,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夠凱旋而歸。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講了:彰兒啊,在家為父子,出門為君臣,你可是領了將命出去的,這個軍中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好自為之啊。那麼曹彰出去以後,確實是奮勇作戰,身先士卒,凱旋而歸。回到鄴城的時候,曹彰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超常規地獎勵他手下的將士,大賞;第二就是見了曹操以後,匯報工作的時候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部下。那麼這個主意是誰出的?曹丕出的,因為曹彰回來的時候先見的曹丕,曹丕就說,你最好不要貪功,你把功勞歸於部下。那麼有歷史學家分析說,曹丕這是使壞,怕曹彰功勞太大了,對他有威脅。沒想到這下子他幫了曹彰的忙,曹彰這麼一匯報,曹操非常高興。把手伸過去,抓著曹彰的鬍子說:我這個黃鬍子的兒子,大有進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有勇無謀,不愛讀書。這個人是不讀書的,為此曹操教導過他,說我們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讀書的,你現在身為將帥,一點書都不讀怎麼行呢?然後開一個書單,說你讀什麼讀什麼讀什麼。曹彰說,諾。出來以後跟他的哥們兒說,哎呀,父親都說什麼啊?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廝殺在疆場,建功立業,怎麼能夠在家裡邊弄幾本破書讀讀讀,讀個博士!講清楚,這個時候的博士不是我們今天的這個博士,漢代的博士是官職,現在的博士是學位,但是漢代的博士確實是要有學問的人才能做這個官。
還有一次曹操問他的幾個兒子,說你們都有些什麼志向?曹彰說:“好為將”,說我這個人就想當一個將軍。曹操說,那你當一個將軍又怎麼樣呢?曹彰說,當將軍怎麼樣,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賞罰分明。曹操說,好好好,那你就當將軍吧。《三國志·曹彰傳》的記載是:“太祖大笑”,笑了。而在我看來,立曹彰為儲的念頭也就一笑了之了。
* 據史書記載,曹彰性格剛猛,善於作戰,曾為曹操掃平四方,立下過漢馬功勞。但是由於曹彰只是想當一個將軍,而最先被篩選了出去。因為曹操選擇接班人第一個標準,就是尋找一個善於搞政治的人。那麼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 通過剛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選的接班人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軍事家,而曹彰作為一個將才,征四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治國的話,曹操就很不放心了,於是曹操的太子人選範圍就縮小到曹植和曹丕。在這二者之間,很多人都認為曹操首先選的是曹植。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首選曹植呢?
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曹植有才。曹植確實是有才,曹植小時候就很能寫文章,很能寫辭賦。據說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時候,曹操讀到曹植的文章,就問曹植,這個文章寫那麼漂亮,是不是人家幫你寫的?曹植馬上跪下來說,發言為詩,下筆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寫,為什麼要別人寫啊?那不相信父親可以考我嘛,我當場寫。確實很有才。曹操也確實很喜歡曹植,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我認為,恰恰因為曹操喜歡曹植,反倒證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選為太子,此話怎講?
我們要弄清楚古人立儲的原則。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襲制,君主是要世襲的,傳給兒子或者是兄弟。那麼選誰?有四個選項,叫做:立嫡、立長、立賢、立愛。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類似於君王君主吧,曹操這樣的,他們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麼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選接班人的時候首先要從妻的兒子當中去選,這叫做“立嫡”。那麼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選誰呢?選年紀最大的,這叫做“立長”。甚至沒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長。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長,不以賢,就是不是看誰才能最好。那麼如果這兩條原則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賢”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選了一個最能幹的,還是對大家有好處的,這個社會輿論或者是其他的人都還能夠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愛”,就是你喜歡哪個兒子就立哪個兒子,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滿朝反對,最後還是立了呂后生的劉盈嘛,就是劉邦那麼牛的人,他也拗不過這個東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愛的嫌疑。當然有人說了,曹操這個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講不清楚。對,沒錯,但是曹操也還沒有到講不清楚到硬要和這條原則對著幹的地步,這是第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