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頁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奉關羽為財神爺,你看現在我們很多民營企業、個體戶家裡供的誰呢?供的關羽。這關羽他是一個將軍,你說他是戰神嘛這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財神呢?這當然有原因,我們以後再說。但是我覺得如果關羽可以變成財神,那他也可以變成愛神,供奉在婚姻介紹所,為什麼呢?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蜀記》,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這個故事在《華陽國志》這本書裡面也有記載,這個女人是呂布手下的一個人的妻子。當時曹操要打呂布,關羽就跟曹操去講價,說把呂布滅了以後,那個女人你要讓她嫁給我,曹操說可以啊。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不是關羽對曹操不太放心,怕曹操忘了,老去提醒曹操,打仗之前他又去提醒曹操,曹操一想,呃,什麼樣的女人能讓關羽如此動心呢?我看看去。這一看完蛋了,曹操看上了,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先弄到手,弄得關羽非常鬱悶。曹操這個事情做得確實是不地道,你怎麼能這樣做事情呢?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國歷史,每個人也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點評三國人物。《三國演義》中對英雄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民間傳說中對他們的英武更是津津樂道。那麼,面對歷史、文學和民間這三種形象,在今後品讀三國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

   

    第一個我們還是要弄清楚歷史形象,對於三國來說,我們要讀的是這樣一本書,就是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四川南充人,在西晉統一中國之後五年他就完成了他的這部不朽的史學著作《三國志》。陳壽是一個治學很嚴謹的人,因此它雖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他都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甄別,但凡他認為不可靠,或者存疑,或者靠不住的,他一般地說是不會寫進他這本《三國志》的。因此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三國志》非常的簡略,所以過了一百三十年,有一個山西聞喜人叫做裴松之的為陳壽的《三國志》做了注。而裴松之的這個注和一般人做的注是不一樣,一般人做注是做一些名詞解釋,或者標一下這個地名是在哪裡,這一年是怎麼樣;裴松之不是這樣,裴松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史料,包括陳壽看過不用的,也包括陳壽沒有看到的,他把它收集起來,注在陳壽的原文後面,這就大大地豐富了三國的史料。而且裴松之在引用這些材料的時候他也進行甄別,他覺得可靠的他就註上去,他覺得靠不住的他也注,但是發表他的觀點,說這一條恐怕靠不住,理由是什麼。如果有很多材料,這些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又得不出結論來,他怎麼辦呢?存而不論,就是把這些不相同的材料他並列地注在後面,讓讀者自己來思考。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學習的治學方式。

    第二我們就是要來看文學形象,文學形象雖然不等於歷史形象,但是文學形象也是有價值的。比方說《三國演義》,就在後世被視為兵書,視為軍事和政治的教科書。清人入關之前曾經把《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交給他們的親貴大臣們閱讀,以便學習怎麼樣用《三國演義》交給我們的辦法來對付明王朝。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滿洲將軍認識了一個漢人,交為朋友,關係很好了以後他把這個朋友交來說:你雖然是個漢人,但是我覺得你也是個好人,來來來,你到我房間裡面來,我給你看個內部文件,機密的哦。打開一看,《三國演義》。確實《三國演義》後面有很多人效仿,錢鍾書先生就談到這個空城計的問題,有誰誰誰誰都學來使空城計,因為錢鍾書認為空城計這個計策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麼叫做“不欺售欺”呢?就是用不欺騙來推銷欺騙,就是我明明白白告訴你,我這裡只有琴童人兩個,我是既無埋伏又無兵,你來嘛,我越說真話他越不相信,所以叫做“不欺售欺”。毛宗崗父子在批《三國演義》的時候也談到這個問題,毛宗崗父子說,只有小心謹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膽的事,也只有小心謹慎的人才敢做大膽的事,因為人們都記住了他平時的小心謹慎,他偶然大膽一回誰都不相信,所以他能成功,他是一種心理戰。它是有道理的,也是給我們有啟發的。但是錢先生的文章裡面引用了魏禧的話,魏禧說這個所謂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得看情況,不是可以亂用的,他也就是碰上了個司馬懿是個知識分子,是個讀書人,這知識分子、讀書人最大的問題他就是想問題複雜,有時候書讀多了也是不好,老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他老在那琢磨它怎麼回事啊,他說,如果碰上一夥強盜,一夥毛賊,一夥山大王,還想那麼多?老子進去再說,管他娘的,進去怎麼樣呢,諸葛亮抓走了。所以即便是文學形象或者是民間形象,我們來琢磨它、研究它也是很有意義的。  

    那麼我們要怎樣來琢磨和研究這三種形象呢?錢穆先生說,讀歷史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個叫做“歷史意見”;第二種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這個叫做“時代意見”;那我個人認為還有一種看法,就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這個叫做“個人意見”。所以,對於歷史來說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它也會有三種意見: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三種意見,三種形象,我們把它結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品讀三國。我們品讀三國,就是想把觀眾們帶回那樣一個英雄輩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又使我們想起了蘇東坡的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們也想起宋人張升的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其實“盡入漁樵閒話”的又何止是六朝興廢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歷史的,正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今後的節目裡,我將和觀眾朋友們一起笑談三分,品讀三國。那麼,從哪兒說起呢?我想,還是從那個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爭論最大的人物說起吧,就讓他引領我們走進那個原本就很複雜,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吧!請看下集——真假曹操。  

    第二講 真假曹操

    他曾經叱吒風雲,他死後罵名最多。在演義中,為什麼他是白臉的jian臣?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jian賊,是jian雄,還是英雄?眾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國之真假曹操》將為您講述。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而三國中,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操。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國演義》裡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jian臣。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jian雄,不客氣的說法叫jian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jian雄、jian賊,那麼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