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1頁

    第四點,就是劉備有帝王之福。劉備是個有福氣的人,在三國的三巨頭當中,他和孫權兩個都算有福氣的。福氣最大的是孫權,十八歲的時候就接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他的父親孫堅、他的哥哥孫策已經幫他把天下打下來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輔佐他的人,張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誠的,而且在整個的群雄逐鹿的過程中孫權基本上是用不著親臨第一線的,自然有人幫他打,福氣最好。劉備他也算個有福氣的,為什麼說他有福氣呢?他剛一出山就得到了關羽和張飛,我們知道不管古代的戰爭還是現代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難得啊,人才為什麼難得呢?因為一個最好的人才,我們要求他既忠誠又能幹,而老闆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呢?忠誠的不能幹,能幹的不忠誠,很難找到又忠誠又能幹的,這個劉備剛一出道就來倆,關羽和張飛真是又忠誠又能幹,你說是不是福氣?

    但是他的命運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奮鬥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根據地,還是沒有自己的隊伍,還是成不了氣候,還是要依附他人。據說有一次他和劉表兩個人喝酒,然後中途他上了一趟廁所,回來以後就流淚,劉表說你為什麼劉淚啊?劉備說,剛才我上廁所的時候低頭看了一下,發現我的兩條大腿都長出肥肉來了,我可是長期騎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贅肉,我就想起我現在這麼大一把年紀了還一事無成,所以悲從心來。確實是,到建安十二年劉備四十六歲了,你要知道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啊,我們現在46歲那叫正當年,古人三十六歲就要稱老夫了,劉備覺得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見,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啊。  

    我們知道,劉備他之所以奮鬥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能夠成了氣候,是兩個原因。第一我們講,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氣、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義,但缺什麼呢——英雄之地,就是說他缺一個用武之地,這是他缺的第一條。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術、有帝王之福,他為什麼沒有成帝王呢——他缺一條成功之路。他這麼多年都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而這兩樣東西這個時候都開始有了,因為諸葛亮來了,是諸葛亮讓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諸葛亮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邊真是劉備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當然了,我們不可以誇大個人的作用,後來局勢的發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一個人物的出現確實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這就是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說,劉備像什麼呢?像一家正在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有一點資金,有一點經驗,也有一點點產品,但是找不到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他缺一個CEO。諸葛亮像一個能幹的職業經理人,他就是給人家做總經理的,他自己沒有產業,他也不開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這兩個人後來見面以後那真是叫做一拍即合,如魚得水,這才成就了他們這一段君臣際遇,千古流傳的佳話。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倆誰找誰?按照《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劉備三顧茅廬,但是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上門,那麼我們就要問: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諸葛亮登門自薦呢?如果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劉備是去了三次才見著,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呢?請看下集——三顧茅廬。  

    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在《三國志》里,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將為您講述。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三國演義》花了將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於這一段只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那麼,三顧茅廬究竟是怎麼回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請看:《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歷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於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氂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氂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麼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衝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裡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於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衝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