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對於這一戰術安排,石原非常得意,認為這樣就可以應對得了復國軍的任何進攻,其它日軍指揮官也如此認為,甚至比石原還樂觀,畢竟這樣的戰術在初期的幾次作戰就已經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果。
由於復國軍攻擊一個晚上,日軍不得不時時防備,以至於早餐也顧不上了,可是當太陽升起之後,復國軍基本停止了攻勢。許多地段上的復國軍已轉入防禦,正在構築工事,這讓日軍指揮官們放心了,於是開始解決吃飯問題。
早晨七點左右,大部分日軍剛剛吃上了這遲到的早餐,正當大部分日軍士兵剛剛分到早飯,準備開始就餐的時候,畢竟經過一夜的戰鬥無能是體能還是其他方面都有明顯的下降,所以此時的他們急需補充。正當他們準備開始吃飯的時候,復國軍卻在這個時候開始給他們加菜了,隨著一陣陣各式炮彈與空氣發生摩擦所產生的呼嘯聲,所有的日軍官兵立即丟掉了手裡的飯盒朝自己的陣地跑去,他們知道復國軍新一輪的進攻就要開始了,此時的時間正在好是七點整!快的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掩護,慢的則只能去和他們的所謂天照大神去訴說自己的委屈了。
與以往的火力準備不同,這次論總量明顯少了!原因很簡單,彈藥消耗限制雖是麻煩,但是做為命令必須執行,如今只能在使用上節約了!炮彈雖少,但效果不能打折,於是只能在使用上做文章了,具體的就是區分對待法,僅以攻擊路線上的目標為重點,不怕浪費彈藥;對於次要目標或者日軍二流部隊等則儘可能少用炮彈。
這樣的火力準備原以為效果不好,但是從實際效果看還是不錯的,因為主要攻擊目標因重點照顧,火力突擊的效果依然不錯!不過也產生了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某個陣地挨了無數的炮彈,旁邊的陣地一發炮彈也沒落下。經過短暫地火力準備之後,復國軍的衝擊開始了!這次復國軍選擇的突破口所在的地段是由日軍主力部隊守衛的地段--選中了硬骨頭!
如果是以前,日軍無法阻擋復國軍的突擊時,往往會主動後退,先誘敵深入,再實施反擊。這種戰術,多次運用效果不錯的,可惜這次不行了,這可是第五道防線,不能放棄的,只能死守了!
這個時候石原自然想到的辦法就立即從各處抽調兵力增援危急地段,可是他很快就發現各路增援部隊的積極性太差,各陣地守軍之間的相互支援嚴重不足。原來陣地爭奪戰其實就是比拼消耗的戰鬥,無論是否成功,部隊的損失都是巨大的,沒有那個指揮官喜歡讓自己的部隊去執行這麼一個註定將是損失慘重的任務。
能夠堅絕執行任務的部隊只有那些訓練有素、不怕損失、戰鬥意志頑強的部隊,這樣的部隊怎麼說也要屬於主力部隊。可是日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之後,這樣的部隊已非常少了。
現在復國軍正集中力量進攻由日軍主力部隊駐守的陣地,其附近陣地中的守軍,多少是非主力部,現在在日軍部隊中唱主角的多是一些二流部隊,或者是一些偽軍充當防守部隊。這類部隊顯然無法充當起這樣頑強增援的任務。而偽軍不僅戰鬥力低下,而且對日本人的忠誠度很低,往往很輕易的就能被復國軍方面給策反。對付他們只要以炮兵火力進行壓制就基本阻止其一切行動了,往往只需用繳獲的日式火炮不時的往其駐守的陣地上打上幾炮,那麼這些偽軍就會很積極的向日本人報告自己正遭受猛烈炮擊,無法行動。甚至會冒著挨批的危險要求日本人的增援。
至於日軍的二等部隊情況也好不到那去,戰鬥力弱、戰鬥意志更差,往往能被復國軍輕易擊潰,甚至少數部隊只要多挨幾發炮彈,他們也就不敢離開相對安全的陣地,跑去參加什麼反擊行動了!
當然了,也會有日軍部隊不顧死活的跑來增援,不過他們多半剛剛開始行動就會受到炮火壓制,復國軍的偵察能力依然是日軍無法比及的。既便日軍能衝過炮火攔截,那麼接下來多半會遇到裝甲戰鬥群的攔截,往往幾下就被擊退了!
以前復國軍缺少坦克,負責齊齊哈爾方向的第四師沒有坦克,基本是依靠步兵執行進攻任務,衝擊力自然顯然不足,也很慢。如今不一樣了,復國軍投入了強大的裝甲部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裝甲部隊的突擊非常有力。也因此,復國軍改進了自己的陣地進攻戰術,不再採取平推戰鬥,更多的採用裝甲突擊。以坦克配屬一定的步兵、工兵,以及少量伴隨炮兵,組成突擊群。這些突擊群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對敵防線進攻突擊,切入敵防禦縱實施切割包圍,孤立陣地內的守軍,阻擋一切敵人增援部隊。至於被他們孤立於身後的日本守軍,則由步兵部隊負責解決了!
由於採用了新的戰術,裝甲突擊群如刀子一般切割著日軍,攻勢也就自然勢如破竹。昨天晚上,石原一晚沒睡,直到天亮之後,發現復國軍已暫停了攻勢,才放下心來,倒下小睡一會,可是才睡下沒多久就被人叫起來,對於被突然叫睡,這時他還有點迷糊,沒睡醒,正想發個脾氣,把人找發走,再繼續睡,可是當聽到:“敵人突然對我第五道防線發起了猛攻!”他一下子醒了,這個消息讓他再也睡不著了,在床邊坐了一會,石原一邊穿著衣褲一邊聽取著身邊高級作戰參謀福田森的報告:“早晨七時,復國軍方面在我軍部隊剛剛開始吃飯的情況下,便對我軍發動了猛烈的炮擊,我軍很多士兵和軍官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都被炮彈給炸死了,目前所有的部隊都已經進入到作戰陣地了,各部隊請示下步的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