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77頁

    洋為中用、敵為我用,也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就指出:“敵人的戰略戰役指揮許多不行,但其戰鬥指揮,即部隊戰術和小兵團戰術,卻頗有高明之處,這一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毛澤東軍事文集》1993年版第2卷,第335頁)以美軍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軍隊除了在技術和武器裝備、組織體制上有許多成就外,在作戰指揮思想上也有許多可借鑑之處,英軍在英阿馬島戰爭中、美軍在空襲利比亞和海灣戰爭中作戰指揮的成功經驗,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當然,這種研究和借鑑絕非良莠不分、盲目照搬,筆者以為,學習和借鑑其發展作戰指揮理論的思路和方法。較之學習和借鑑其理論成果更為重要。因為,各國的國情、軍情不同,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優秀思想和理論,在另一國或另一支軍隊也許“中看不中用”,而科學合理的思路和方法,則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一個時期以來,美軍在大力發展技術和武器系統的同時,特別注意強調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重視對古代特別是中國孫子優秀軍事思想遺產的學習,著重研究如何用高新技術手段實現“致人而不致於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用反串思維,我們是不是應當更大地發揮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以謀制力的傳統,著重研究如何使有限的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有機結合的方法和途徑,以“四兩撥千斤”呢,美軍在新軍事革命中,尤其重視模擬實驗的作用,並相繼建立了6個聯網的作戰實驗室。這一做法,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作用,使作戰理論、部隊作戰能力、人與武器結合模式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既縮短了周期,又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其成果的準確性、可信性、可行性比較高。馬克思主義有一個重要觀點: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方法時,才算走出了藝術的殿堂,邁進科學的“門檻”。當前。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數位化。有鑑於此,我軍指揮理論乃至整個作戰理論的發展,能不能也走一條“實驗室——演習場——戰場——實驗室”的發展道路呢?這種做法對短於定量分析、經費不足的軍隊來說,也許更具特殊的意義。  

    內容提要:要戰勝強敵,比發展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更新作戰理論。作者認為,當前我軍作戰理論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其中心一環是提出作戰理論的核心思想。這一核心思想,是關於我軍作戰的基本認識,是作戰指導規律的高度概括,是作戰理論的靈魂。它反映了作戰指導的辯證關係,對確立和規範我軍作戰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基本戰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高技術條件下我軍作戰理論的核心思想,應當是“自主作戰,以長制敵”。它是我軍傳統經驗與現代條件相結合的產物,是高技術條件下我軍作戰指導力圖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基本精神是:強調不為強敵所嚇倒,確立作戰必勝的信心;強調作戰的自主地位,不被敵人牽著跑:強調發揮我軍優勢,以我之長克敵之短。其精義是揚長避短,在對自己有利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以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與敵作戰,而決不按敵人設計好的方案與敵正面交鋒。作者還提出了這一核心思想的七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在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改善武器裝備是重要的,這對於現代化水平還不高的我軍來說,尤為迫切。然而,要戰勝強敵,更重要的是變革作戰理論,這可能是未來我軍取勝的捷徑。因此,深化作戰理論研究,是當前做好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的重要課題。實現作戰理論的變革,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關鍵的一環是明確作戰理論的核心思想,本文試圖就這一問題作些粗淺的探討。

    一、高技術條件下我軍作戰理論面臨青一場深刻的變革,變革的中心一環是提出作戰理論的核心思想

    1、高技術引起的戰場新變化觸目可見,我軍傳統作戰理論遇到嚴峻挑戰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最密集、科技作用最突出的戰爭。高技術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戰爭的科學技術含量,顯著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和運動方式,必然引起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現代戰場上表現得尤為集中、突出:高“能見度”——透明的戰場。在高技術條件下,從水下至太空布滿了各種偵察平台,光、電。磁、聲等多種手段並用,超視距偵察、全時辰偵察。全天候偵察、揭偽裝偵察等並行,構成了偵察、監視與預警的“天羅地網”。一顆偵察衛星的觀察面積是飛機的幾萬倍,遠程搜索雷達的作用距離達4800公里,微光夜視儀可將夜間景物亮度提高10萬倍,手持熱像儀能探測到密林中60米深處的人員、車輛和地下1米深度的目標,當一個飛行目標在300米以上高度飛行時,可能受到800~1600部雷達的照射,雷達信號密度高達每秒120萬個脈衝。可以說,任何重大軍事行動和戰場目標,都難以逃脫它們的“眼睛”。高強度、全縱深的綜合火力突擊——被同時覆蓋的戰場。現代軍隊擁有多種強大的火力突擊手段,形成了陸海空大一體、高中低結合、遠中近銜接。“軟硬”兩手兼備的綜合打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空間、天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可在一定時間內對作戰空間的全正面、全高度、全縱深實施同時打擊,從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拓戰場空間的能力。例如,美軍戰術攻擊縱深已達“公里,戰役攻擊縱深已達700公里,戰略攻擊縱深則達1000公里以上。綜合人力突擊可將縱深突擊與同時突擊合為一體,其終極目標是打亂和破壞敵之作戰節奏,動搖敵各級作戰體系,使敵喪失攻防作戰的整體能力。今後,交戰雙方綜合運用高強度、全縱深的火力突擊,將成為達成作戰目的的一種基本手段。頻繁的高速機動——非線性的戰場。除傳統的兵力人力轉移、作戰樣式變換之外,機動的內涵有了新的延伸。機動不僅作為一種運動方式,而且被當作一種主要戰法;機動的最大特徵是進攻性,首要原則是避強擊弱;在作戰雙方都擁有高速機動能力的情況下,強調通過改變利用信息的方式,來提高對戰場情況的反應速度,使自己比敵人行動得更快;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機動與火力、突擊的結合,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集中作戰效能,攻占“決定點”,打擊敵重心;在己方實施有利機動的同時,重視制止和破壞敵之機動,不讓敵人享有行動的自由,等等。機動的這一系列變化,突破了固定戰線的限制,使戰場沒有明顯的前後方之分,線式的梯次的戰場結構將逐步萎縮,整個戰場呈現出一種不規則的非線性狀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7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