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頁
第二百五十章
第二百五十章
就在葛文軒率領著騎兵師加部分機械化正在為即將開始的對蘇做戰而忙活著時候,復國軍的其他作戰部隊也在緊張的為各自屬於自己的戰役而緊張的忙碌著。而此時的剛剛組建起來的東進集團正在第八師師長柳萬龍的指揮下按照副總指揮姜文武所制定的行軍序列朝著屬於自己的作戰目標而前進著。
指揮部內,因為集團參謀長程欲已經到前面處理一些事情去了,所以此時的指揮部內就只剩下了總指揮柳萬龍和副總指揮姜文武了。兩人彼此聊了一些閒話後,柳萬龍便乘機開始向姜文武請教起有關裝甲作戰的一些事情來了。
見柳萬龍如此的虛心好學,姜文武便從口袋裡面拿出了一本小冊子,然後交到柳萬龍的手裡,這時便聽見姜文武說到:“柳總指揮,你先看下這個小冊子吧,回頭有不懂的我們再進行討論。不過有一點我需要申明,那就是裡面所標註的時間和所發生的事件都是一種合理的假設。所以對於這些東西,你只需要了解其大概經過就可以了,你關鍵是要理解人家是如何指揮部隊的,這才你看這本小冊子的主要目的,好了,我到下面的部隊去檢查下,回來我們再進行討論吧。”說完便在警衛人員的陪同下朝外面走去。
而柳萬龍此時則坐在了指揮部內開始認真的讀起剛從姜文武手裡接過來的小冊子,就見上面寫到:
一戰中的坦克
“有一件事情非常清楚—包括坦克在內的每一種科技方法必須發展到它的潛力的極限。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機會限制在傳統的範圍內……我們繼承的過去的東西必須要更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在我們面對的現實面前要適當的改變。”
——derPanzertruppenLutz將軍,一九三七年。
前言
二戰以來爆發的衝突經常在城市中進行,正如在朝鮮和越南戰爭、黎巴嫩、波士尼亞以及索馬利亞戰爭中所看到的那樣。本文研究了世界範圍內城市作戰的增長趨勢,以及它給裝甲部隊相應的發展和其在城市進攻和非進攻操作中的有效運輸帶來的暗示。
裝甲作戰的發展
戰爭史上很多軍隊曾經嘗試著去尋求能給士兵提供更好的保護和生存的方法,以此使士兵能夠在戰場上長驅直入,接近並消滅敵人。我們可以在公元前三百零五年到三百零四年的文物中發現有矛投擲器和箭袋的笨重的四輪戰車。馬其頓王國的德米特里厄斯-波利耳塞特斯製造了命名為“攻城者”的巨大的鋼鐵覆蓋的攻擊兵器並用來進攻希臘海島。隨後,亞述人創造了可移動的擋板來保護他們的射手,而羅馬帝國創造了建造在防護堡壘中的弩炮。中世紀波蘭人和捷克人仍然使用金屬覆蓋的四輪戰車進行山地作戰。
這些早期的想法和試驗主要集中在圍攻敵人的城鎮和堡壘這個普通的戰略上,並沒有涉及運動戰。然而,工業革命的到來改變了一切。軍事技術的進步使得機械槍和手榴彈用作防備武器,緊接著導致拿破崙一世步兵的災難性失敗。作為直接的響應,步兵在防禦中的地位提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壕戰的僵持中其作用達到頂點。為了打破西線戰場上戰壕和槍的控制,以英國人創造的把履帶牽引車和裝配在炮筒中的武器相結合的馬克I型坦克為標誌的現代裝甲作戰誕生。馬克I型的後一代被平分為兩段,有六英尺長的外殼空間來容納一個班的步兵,這樣第一輛裝甲人員輸送車產生了。
裝甲部隊的多種作用
儘管裝甲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進攻中的迄今無法超越的戰術的機動性方面,但是各國的軍事首領仍不能在裝甲車的重要性和它們在未來戰爭中的角色方面達成一致。一些國家以裝甲部隊作試驗,但是只有德國人建立了以坦克部隊為中心的綜合武器部隊。由坦克、機動步兵、牽引炮、工兵和偵察兵組成的綜合部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最有效的進攻方式,也是波蘭和法國快速淪陷的關鍵因素所在。
二戰中,隨著裝甲車在不同操作環境下的使用,裝甲車的形式也開始多樣化。在一九四一年馬來半島的叢林戰中,山下將軍採用輕裝甲步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爾溫.隆美爾元帥以在北美沙漠中的深度攻擊(一九四二)聞名,朱可夫元帥在東線庫爾斯克起伏的山間和莊稼地里粉碎了大部分的納粹軍隊(一九四三)。二戰中,歐洲戰場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在城市地區,城市裝甲作戰在這時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九四二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城市化程度的增加
二戰以來,在城鎮和城市內進行的衝突包括朝鮮和越南戰爭,波士尼亞、索馬利亞和黎巴嫩戰爭(在一九八二年和最近的二零零六年)。未來戰爭將會越來越多的以城市作戰為主要形式,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全球範圍內城市化快速、廣泛的發展。二零零三年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居住在城市。該數值預計到二零零七年為止會超過百分之五十且到二零三零年將會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一。
第二,第二,由於軍事力量的分化,一些失敗的、技術力量薄弱的敵人將會尋找一個迫使它的對手在複雜、混亂的城市中作戰的戰場。這就為中和後者在機動性、命令和控制、智能和遠射武器上的優勢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同時,他們也利用了對傳統軍隊在非戰鬥傷亡和對基礎設施和文化遺址的損害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