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59頁

    再說說法國戰役。法國戰役的計劃共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哈爾德主持策劃的,一般認為是對施利芬計劃的簡單模仿,實際上除了主力通過比利時中部外,二者並沒有相同之處。施利芬計劃要求強大的右翼作一個深遠的大迂迴,讓右翼末梢輕扶海峽,以左翼為砧,右翼為錘,將敵軍徹底擊碎;而哈爾德計劃只是擊敗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占領一段海岸線而已,這種不以全殲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的有限攻勢顯然不符合總參謀部的傳統。希特勒同意這個計劃是因為軍事素養不夠,布勞希奇、哈爾德主張這個計劃也許另有深意,這二位巴不得希特勒早點下台(希特勒吞併捷克時就曾謀劃政變,可惜英法的公子哥們已沒有了祖先開疆破土的豪氣,不肯裡應外合),一旦按此計劃使戰場成僵持狀態,希特勒也許會在內外夾攻下失勢。第二個版本是希特勒自作主張的計劃(在制定這個計劃前,希特勒並不知曉曼施坦因的意見,這個計劃確實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其要點是將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調至左翼A集團軍群形成第二個攻擊重點,突破阿登地域,以備右翼第一攻擊重點受挫時,可將主力調至左翼。這個計劃的思路有點類似於坎尼模式,似乎更與拿破崙戰爭一八一三年春季戰局沙恩霍思特、格奈澤瑙擬訂的俄、普聯軍作戰計劃類似:兩個輔助軍團分別從波美拉尼亞和庫爾馬克,以及西里西亞和勞西疵出發,主力軍團位居中央,視情況轉向投入決戰的一翼。希特勒吹噓自己熟讀軍史也不全是瞎掰,這傢伙確實有點鬼才。一九四零年一月十日,希特勒已經決定於十七日發動進攻,果真如此的話,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仍舊是打助攻,如同在波蘭戰役中一樣。就在這時,二位空軍軍官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終於使得曼施坦因計劃浮出水面。  

    回顧這三個版本,哈爾德計劃將使兩軍主力迎頭相撞,戰勢幾乎必然陷入僵局(雖然能如古德里安所願:坦克集中使用);從實戰聯軍的糟糕表現看,希特勒計劃也許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戰役過程無疑將延長;只有以曼施坦因計劃為藍本的鐮割計劃乾淨利落地擊敗了聯軍。在這三個計劃中,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結果是大相逕庭。很明顯,在法國戰役中,德國陸軍是被一紙傑出的計劃引導著走向勝利的,而不是如一些人所言是被坦克拖著贏得戰爭。

    五月十四日,十九裝甲軍已前出至馬斯河,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這時稍微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同意古德里安繼續前進。與此同時,霍特和萊因哈特的裝甲軍也在飛奔,可見具有前進活力的並非古德里安一人。爭議較大的是十七日的叫停,這是希特勒親自下的命令。哈爾德在十七日的日記中寫道:“實在是令人沮喪的一天,元首太神經過敏。他被自己的勝利嚇倒了,不想冒險,寧願停滯不前……”根據這個叫停指責德軍高級指揮官是沒有道理的,古德里安身在前線對上級有怨言可以理解,後世之人又何必替希特勒隱諱呢。面對古德里安的辭職要挾,倫德施泰特作了很靈活的處理,允許其執行威力搜索。十九裝甲軍以後兩日的行動與其說是抗命行事,不如說是靈活地執行了命令。可以想見,如果古德里安當時真撂了挑子,對前線裝甲兵的士氣將是致命的打擊,軍事形勢倒在其次。所以倫德施泰特的決定如同波蘭戰役中命令賴歇瑙在臘多姆轉向一樣,同為戰役中的關鍵。  

    如何評價古德里安在法國戰役中的作用呢?過分誇大是不合適的。如果把德軍比成錘砧的話,古德里安的十九裝甲軍就是其堅硬的錘頭,但是僅靠錘頭擊不挎敵人,需要錘頭、錘把、砧、掄錘子的手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將敵人徹底擊碎。有些人,比如富勒和李德哈特,為了突出自己在機械化戰爭理論方面的預見性過分誇大了錘頭的作用;有些人則是在錘頭的直接打擊下嚇破了膽,比如法軍統帥甘末林。甘末林事後曾說:“那是一個傑出的行動。但是否事前已完全預知呢?我不相信是如此的,最多不會超過拿破崙對於耶拿會戰所能預料的程度……”作為拿破崙的後繼者,難道不明白耶拿戰役的精髓是二十萬人所組成的“營方陣”圍繞著德勒斯登所進行的調動嗎?十三日在耶拿、十四日在奧爾施泰特的勝利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對比耶拿戰役和法國戰役,古德里安的作用和耶拿戰役中的達武大致相當,二人都在各自的作戰方向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但都不是運籌帷幄、統領全局的帥才。

    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德軍屢屢運用鉗形攻勢,先後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維亞茲馬大規模合圍蘇軍,其中以基輔戰役最為著名。以殲敵人數論,基輔戰役次於明斯克戰役,此戰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戰略上存在巨大爭論。假如真如古德里安所願,裝甲兵團不向內旋轉而是直撲莫斯科,會是怎樣一種結果呢?歷史學家和軍事家迄今未找到答案。不過我覺得謝爾曼式的輕騎疾駛並不適合蘇德戰場,起碼補給問題就無法解決。一旦在莫斯科城下形成僵持局面,中央集團軍群大縱深、長距離的側翼隨時會受到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反擊。

    拋開爭論不談,單就戰役本身而言,此戰的確精彩絕倫。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誰是基輔戰役的第一功臣呢?希特勒一向對用大包圍的方式殲滅敵軍非常感興趣,不過他也只是提出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具體實施起來就力不從心了。一九四一年九月四日,倫德施泰特命令第十七集團軍從克列緬楚格橋頭堡向北進攻,命令第一裝甲集群沿克拉斯諾格勒-波爾塔瓦一線推進,雖然這時候OKH猶猶豫豫、博客和古德里安等人一心向莫斯科前進,基輔戰役事實上已經開始了。所以倫德施泰特和他的南方集團軍群對此次戰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如OKH總司令馮?布勞希奇元帥九月二十七日下達的一項命令里指出的那樣:“這次會戰在戰爭史上實屬罕見。在久經考驗的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下進行的合圍戰,殲滅敵人約五十個師,從而打開了通往俄國腹地的道路。……”回想一下坦能堡戰役,雖然霍夫曼上校在新帥到來之前已經說服上司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雖然第一兵團司令馮?弗朗索瓦兩次拒絕執行魯登道夫的命令是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完成合圍的關鍵;雖然德軍截獲的電訊幫了大忙;但是,戰役勝利的第一功臣仍舊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同樣的道理,遵命行事的古德里安的作用不會超過馮?弗朗索瓦。為了抬高古德里安而抬高基輔戰役,近而貶低坦能堡戰役是可笑的。坦能堡戰役是西方近代戰爭史上坎尼模式的第一次完美再現,整個戰役過程中萊寧坎普集團軍“象一片雷雨欲來的烏雲密布在東北方”,基輔戰役並沒有這種嚴重的威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5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