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軍人出身的副局長張魁三罵罵咧咧。這個當年的軍隊老政工幹部,此時正在干一個偵察排長幹的事。他急,他火。可是他也不知道該罵誰。道路上出現了裂縫。三河縣!三河的破壞至少達到了烈度7度。也許這裡就是震中?向北京報告,電話又打不通。張魁三和高文學急得跺腳!國家地震局連個電台都沒有,可他們從事的卻又是人命關天的工作。終於與北京取得了聯繫。這一刻,他們才得到了確實的消息,值班員告之:震中不在三河,在唐山。(確定唐山是震中的消息,是電信局系統首先報告的。因為在與各地聯絡的過程中,惟獨發現唐山地區打不通電話。幾乎同時,尋找震中的地震地質大隊的人,在薊縣遇到了赴京報警的李玉林一行,他們也報回了「唐山全平了」的消息。當時約6點多鐘,即地震發生後兩個半小時。)當日10時許,那輛裹滿塵土的吉普車風馳電掣般地駛進唐山市區。當懸掛在危樓上的死屍和整片廢墟出現在眼前時,高文學和張魁三禁不住失聲痛哭。當震中基本確定的時候,國家地震局根據不完全的各台站報告匯總,初步確定震級為7.5級。新華社在第一條消息中公布的即這一震級。事實上時隔不久,各台站都報告震測結果後,「7.8級」,這一經過核准的震級數據已產生。
---------------
「七·二八」在國家地震局(2)
---------------
但是人們顧不上去更正了。北京正一片混亂。國家地震局局長劉英勇被召進中南海匯報。隨同前去的專業人員是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汪成民。「小汪,地震就發生在我們眼皮底下,我們的責任是推不掉的,推不掉的……」劉英勇,這位行伍出身的老幹部,理所當然地將科學的失誤和戰場的失敗等同相視,把自己和軍事法庭聯繫在一起。「這次地震,你們事先是否知道?」中南海。政治局委員們的目光逼視著劉英勇。「我們,我們注意過京津唐地區……
7月15日還在唐山開過群測群防會……當時沒有發現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國務院規定5級以上才能報……」劉英勇語無倫次,他反反覆覆地檢討,他請求處分,他說已經派人到震中區去了,他自己也準備立刻去現場監視震情……「不!現在的問題是要確保北京!」一位政治局委員說,「你必須留在地震局,晝夜值班,隨叫隨到!」會議的中心轉到了確保北京的問題上。這一會兒,最高決策者們似乎還無暇追究唐山地震未能預報的責任。
當日下午,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汪成民驅車趕往唐山。這個50年代的留蘇生,在車上始終保持沉默。不是睏倦,而是難以說清的鬱悶。車外雨濛濛一片,到處是淋得濕透的避難者,孩子哭、老人叫、男人們在罵娘。雨刮器吃力地划動著,把大災難的畫幅一會兒揭開,一會兒遮上。他能說什麼呢?中國地震界內部關於北京一帶會否發生強烈地震的所有爭論和重重矛盾,他都知道。那一切是多麼紛繁複雜!越往前方去,災情越重,他甚至可以想像得出,遍地的災民們如果知道這輛麵包車上坐著的就是分管京、津、唐地區地震預報的組長,他們將會怎樣蜂擁而上。什麼難以預料的事都可能發生。如果那樣,他將怎樣回答人們的質問?去大聲申辯「唐山地震是沒法預報的」?不。這不是真正事態的全部。
「七·二八」之前的幾個月,他們的目光是在密切地注視著京津唐一帶,可是……「十年了……」汪成民喟然長嘆。從十年前的邢台地震開始,地震工作者有哪一天放鬆過對華北、特別是對京津唐地區的監視?這一地區,是全國範圍內地震專業隊伍最多、觀察網點最為密集的地區。地震工作者們早就預感到華北大地下面潛藏著一個巨大的惡魔,他們緊緊盯了它十年,追了它十年,1976年眼看就可能抓住它的尾巴,它卻再一次狡猾地溜過了人們的監視,蓄謀已久、而又從從容容地在唐山製造了這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麵包車顛簸起來。夜色中的唐山。瓦礫。死屍。無表情的呆傻的人。他難受。一種無從訴說的難受。一種難以解釋的難受。他敢說,他自己和許許多多獻身於地震預報工作的同事們絕不是罪人,可是現在,他們的身上分明已經背上了深重的罪孽。他能說什麼呢?
麵包車停下了,去機場的路還沒找到,車就被人截在道旁。「快!給我們把傷員拉到醫院去!」「同志,對不起,」汪成民跳下車,「我們是北京來的,車上帶著儀器,我們要儘快找到指揮部……」「什麼指揮部?!救人要緊!」「我們不知哪兒有醫院,哪兒有大夫……」「他媽的,你拉不拉?」黑暗中說話的大漢居然有一支手槍,「不拉,我就開槍了!」7月28日的夜晚,國家地震局派往唐山監視震情的裝有儀器的麵包車,就這樣,拉上了一個、兩個……直至滿滿一車傷員,在無路的廢墟上顛來顛去,徒勞地尋找醫院。汪成民和那些奄奄一息的傷員擠在一堆,耳邊滿是呻吟,衣服染上了血跡。他忽然覺得,自己在這種時候還活著,還完好地活著,這本身就是巨大的痛苦和悲哀。面對殷紅的鮮血,他能說什麼呢?他能說什麼啊?!汪成民到達指揮部後,通過電話向國家地震局正式提出:「請立刻封存所有歷史數據,以備審查。」我坐在國家地震局的檔案室里,面前是一大堆一大堆在保險柜里沉睡了多年的資料:中共中央文件、國務院文件、請示報告、會議發言……發黃的紙頁。帶有「文化大革命」味兒的文字。除枯燥的數字之外,還有一些當年的豪言壯語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