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頁
撫寧縣做到了第二個里程碑,源源不斷的開始生產水泥,用於支持已經啟動的新城牆項目。
貫穿整個北宋時期的築城方式沒什麼秘訣,就是種家軍那套,大量投入民力,以近乎奴隸的待遇服役,病死累死餓死是一種常態。歷史上司馬光和種家的矛盾由此而來。
現在,王雱也親眼見證了在種家的默許下,曹首義具體是怎麼幹的。
但實際上這也是國家意志,種鄂名聲如此之壞是背了鍋。因為宋人沒有騎兵或者說沒有成熟的騎兵戰法,只能依靠堡壘防禦戰法,用國力硬抗住遊牧民族的騷擾和進攻。
種家只是被司馬光推至了風尖浪口的實際背鍋人,其實這就是農耕文明的特徵,或者說漢家的精神意志。也就是大雱說的「牆」帶來的安全感,不管代價,不管有用沒用,就是要有牆。譬如長城就是這個文明特徵下的極限作品。
在一般情況下,這樣規模的工程耗費人力是喪心病狂的,這是西北赤地千里民生凋零的原因之一,都去服勞役苦役了誰去生產其他?於是在本就相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全靠大宋的整體國力對西北進行戰略輸血。
先不去說大宋落後的交通、全是山賊土匪的道路環境所帶來的輸血損耗。僅僅只說盤踞在這個利益鏈上吸血的既益者群體,就能讓朝廷調集往西北的物資損耗七成。
這是保守估計。在文明社會都有許多善款被實際應用不到三成的案例呢。
所以這些是大宋民生的瓶頸所在。
大雱堅定的認為,不能自給自足的地區就沒辦法真正守住。所以必須自力更生,釋放勞動力去搞副業。
此番撫寧縣的城牆項目是驗證,王雱不求快,只求帶動產業。事實上這個工程相當巨大,也無法快起來。
如果是種鄂李參他們來執行這工程,起碼要喪心病狂的聚集至少兩萬人喝粥服役的石工,這是絕對少不了的,效率還非常底下。
但撫寧縣的工地完全不是這樣,除了京城煤場研發的起重和一些設備的運用,只是水泥工藝的公關,就至少能解放一萬石匠的勞動力。因為那些開採出來的不規則石塊,以往需要有一定技術的奴隸工人修整為差不多的幾何形態,現在則不需要。
依託水泥,以及培訓過的技工團隊,王雱有先進得多的建設方案。
水泥的生產,也依託老羅爹的材料學功底,製造了啃得動鐵石和石灰石的碎石機,暫時以牛馬為動力。進一步提高水泥質量,釋放水泥行業上的勞動資源。
這些全都在有序不亂的進行中,一邊研發的同時,王雱也進行著未來產能產量的規劃,不能盲目的亂來。
關於成本。
現在撫寧縣的一切運作,除了支付的工錢和糧食補貼外,是內循環體系,那就暫時可以不用計算成本,王雱的唯一目是,把這些產業帶動起來就行。
然後會繼續融資,繼續燒錢。
大量燒錢後,西北聯合投行獲得的回報是:技術累積,各領域熟練產業工人群體的幾何式壯大。
有人有技術就有一切。所以作為西北聯合投行CEO,王雱的這些運作絕對良心,對得起投資人。
這個過程中,撫寧縣和朝廷獲得的回報是:西北聯合投行上繳的利稅,越來越富裕的工人,以及一座蒸蒸日上的邊境要塞。
說到要塞,王雱有詳細規劃,剛剛啟動的城牆項目不是說撤掉老城牆,而是把老城算內城,然後往外擴張了一大圈,正在修建的「二環系統」算面積的話,相當於把撫寧縣城池面積擴張五倍。
將來會更具需要和規模擴建三環系統,擴充至二十五倍容量。
天佑撫寧縣。這裡不缺水,發展工業離不開的就是水。
古代雖然愚昧,但一個定理是生命在於水,一定要有水才有人聚集。但凡民家一定會沿著水井擴散出去,聚集到一定規模時就叫「市」。
這就是「市井」一詞的由來。
於是傻瓜邏輯,一定是有水的地方,才有可能發展為城池。
撫寧縣往東不遠的地區就有定河,往上聯通到西夏境內,往下聯通綏德要塞。
是的綏德縣之所以是要塞,聚集了很多人口,就因為它坐落在定河與大里河交叉段。
有水就有一切,所以撫寧縣以北的那個永樂市,是王雱眼睛裡的風水寶地。永樂市之所以聚集那麼多人,就因為它的地里位置比撫寧縣更好,直接在定河邊上。
永樂市唯一麻煩的在於,那是宋夏雙方的外交和軍事閾值底線,在有足夠實力前不能碰那條紅線,不能去占據……
第二百六十五章 罰酒三杯
城牆的施工進度很慢,卻不怎麼需要王雱操心,既然已經有過論證和規劃方案,有了高效嚴明管理組織構架,又有技術,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
大頭百姓的參與程度很積極。修城牆的這些人,很多是曾經在綏德軍修攻勢的,在那邊吃的是草,被大頭兵用鞭子監督幹活,那些大頭兵寧願把力氣花在叫罵和打人上,也不願意幫把手。這如何能成。
但這邊完全不同,撫寧軍的戰鬥部除了有固定的人數在輪值巡邏外,空餘時間都參與在工地一起出力,和工人不同的在於他們不拿工錢,吃的是一樣的,乾的活更重些。這是這些人第一次相信王雱口裡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