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頁
大雱也不服氣,現在這裡沒人聽我的了,哼哼,我會創業,很快又會拉起自己的隊伍來,建設出自己的產業和技術,搶你們的飯碗,走著瞧。
帶著眼淚汪汪的二丫離開煤場時,大雱是這麼想的……
第四百一十九章 面壁思過
中秋過了就是深秋,天氣漸漸涼了。
關於大雱的最後定論也出來了:去除一切職務差遣,保留官銜,留系列等候選用。
關於這事上並沒有因為是宰相兒子、有大佬護著而改變。大宋這個時期的建制保守派是很強大的,總之就是做事一定有代價。
事實上一切理由都是託詞,撤職的最根本原因是王雱連根拔除了三山七寨,觸動了很大一群人的帶血貿易利益,後來藉助這開頭,韓琦強勢關閉了邊貿,且下令自此後禁止軍隊涉足一切從商活動。
這一時期禁軍涉足的經商活動其實就是走私,且主要集中在邊軍,也就是河北兩路,河東路,永興軍路,秦鳳路,成都府路等五路。
其中,以殺軍官聞名的富弼韓琦分別輪換在河北河東等地執政,所以這時期河東河北的情況好些,有是肯定有,但涉及面不大的情況下容易壓制。
所以韓琦命令下達後,河東河北地上各禁軍駐泊司大面積換防,邊境線上的各哨卡,巡檢所等等都無一例外接到死命令,關閉貿易期間嚴查,嚴禁一切走貨行為,嚴禁任何以個人、商會、牧民以攜帶貨物的形勢靠近哨卡。
且樞密院方面,韓琦的心腹曾經組成「巡視組」,前往邊關地區巡視這個政策落實。
這樣一來韓琦捅的簍子大了去。現在內部一片藥丸聲,尤其三司和中書內部質疑的聲音最大,無一例外都在指責韓大腦殼亂干涉業務,瞎指揮。
河東河北還好,最嚴重的問題在陝西。
關閉邊貿,禁止軍隊經商後就代表陝西的財政窟窿會大到駭人的地步。且西北轉運司面臨無數放貸收不回來的可能,為此,都轉運使李參已經無數封文書寫往三司要求王拱辰作為。但王拱辰冷眼旁觀,至今沒有回應。
韓琦這個過激政策影響確實大。因為以西北方面軍為代表的經商活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些年時候李參那褒貶參半的《青苗費》初形,就是官府把余錢用來放貸,大幅收穫利息,彌補財政。
曾記得當年還在舒州時,李參就因為率先搞官府放貸導致財政飄紅,時任財相的張方平、還專門把李參的文報給王安石和王雱評價過。
現在想來當時王雱在反裝忠,而王安石則完全支持李參這種骨骼驚奇的行為。但當時張方平不糊塗,持有褒貶參半的態度,不肯定李參,也不否定李參,不渲染,不報功,進行了默認式處理。
現在想來老張有幾把刷子,果然老辣。當時朝廷實在沒錢,於是張方平默許了這樣的增收行為。但實際上張方平當時已經隱隱約約看到了後遺症,即官府這些錢貸出去後,去向到底是哪裡?
李參不是范仲淹,不會真的放出大量貸款在百姓手裡,因為當時西北的環境,幾乎沒有個體資本的存活土壤。那麼李參也不是昏官,不會為了增收強行攤派百姓「你必須來貸款」。所以不用問,西北轉運司那些貸款的去向,就是軍隊。
西北禁軍再把這些啟動資金,用來擴大金三角黑貿易規模,然後源源不斷支付西北轉運司高額利息,這樣一來,等於西北轉運司支持禁軍的走私和經商行為。
就是這原因,王雱當時在西北成了異類。且因為涉及的黑幕太深,導致王雱根本無法追查賤賣撫寧縣的那群人。
張方平時期,因缺錢默許了這樣的行為,但沒有宣揚。因為老張害怕形成國策而被其他地方效仿。
現在韓琦犯渾了,來個一刀切。所以李參方面的質疑聲音最大,聽小道消息說,從西北轉運司借錢的那些軍頭、已停止了支付利息,且以沒錢為理由無法歸還本金。
也就是說,技術上西北轉運司存在破產爛帳的風險,一旦真捅到底,西北軍官和文官系統,隔一個抓一個肯定一大群漏網,窟窿會大到無法彌補。
全部抓是不可能的,大宋沒這種土壤,整個西北也要進入動彈,就連當初默許了這政策的張方平都恐怕也要揪出來再清算一次。這在大宋更不可能,沒有先例。
假設如果張方平能被這樣糾察的話,那麼更早時候的西北帥臣譬如太師龐籍,那老傢伙現在還在鄆州,他也跑不掉。
所以韓琦的確是個鐵頭,但他很容易過激導致步子大了扯著蛋,現在來說老韓已經騎虎難下,面臨差不多好水川的局面:出陣後打不贏。
初期韓絳和王安石是支持老韓的,但從韓大腦殼一刀切「禁止軍隊從商」後,韓絳和王安石都遲疑了。一致認為韓琦過激,捅破的時機還沒有到,撫寧縣還沒牛到能頂起全部西北財政的地步,撫寧新軍也沒有牛到能獨自扛住西北國門的地步。
那麼西夏威脅存在的時候,這個政策就真的頂不住了。
於是為了保證政治不亂,韓琦放棄捅西北就要談判妥協,此番保守建制派的條件是:王雱出局,禮部員外郎、崇政殿說書、樞密院編事三個職務一起免除。
這些屁眼交易誰也沒來和王雱說過,王安石都沒有提及。但王雱清楚,大抵就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