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頁
一旦趙煦駕崩,在新黨的宰執和舊黨的太后之間,閤門司的將門子肯定擁護太后。他們只要把住宮門,暫時封鎖消息,先派人請趙佶入宮,再將皇帝駕崩的消息通知宰執,那麼皇位繼承問題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就是已經入宮的趙佶黃袍加身了。
哪怕趙佶的兒子已經生出來了,只要向太后有決心,一樣可以立趙佶做皇帝。章惇和支持章惇的內侍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因為不僅閤門司是舊黨將門的地盤,連開封府的三衙禁軍也是將門在控制。章惇兄弟能夠影響的武裝力量遠在陝西,根本管不了開封府的事兒。
所以章惇這個「權相」根本沒權——因為他不能練兵啊——真正有權的是趙煦,趙煦死後就是向太后有權,「以文御武」的宰執們的權力在閤門司和三衙禁軍的刀把子前都是紙糊的。
第三百六十一章 科舉界的旗幟
下午的時候下了一場雨夾雪,黃昏方停,開封府的氣溫隨之驟降,街道也變得有些泥濘濕滑。
開封府內城大部分的街道,路況都是很差的,用後世的話說,也是一個「首堵」。這主要和開封府的底子有關,現在這座開封府城的內城始建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由初代宣武鎮節度使李勉在原汴州城的基礎上增築擴建而成的。
也就是說,開封府的底子只是一座節度使的治所,並不是大國都城。一個節度使的治所能夠容納十萬二十萬人就是差不多了。可是現在擠在開封府內城裡的人口,只怕不下五十萬啊!
而且宋朝皇帝向來優待開封府的市民,根本不可能強拆民居進行城市改建。所以開封府內城的街道大多歪歪扭扭的,還有不少占地擺攤和違章搭建,使得本身就不大夠用的街道變得更加不堪,不僅格局變得更小,而且道路也愈加難行了。
武好古騎在馬,跟著高俅一起慢悠悠的走在號稱大街,實際上卻非常侷促的汴河大街上,心中卻盤算起了要怎麼才能把《文曲星》的創刊號搞成一場大宋科舉界的一面旗幟。
在深刻感受了一番大宋的科舉狂歡氣氛之後,他現在對《文曲星》已經有了點新的思路。這本刊物不應該再走「寫真集」的路線,畢竟那些進士老爺中多的是歪瓜劣棗,在長相上沒有多少吸引力的。而且會買《文曲星》的人多半也是讀書人,他們是不會把那些高中進士的傢伙當成幻想中的牽手對象……呃,至少大部分不會有這樣重口味的想法。
所以《文曲星》的定位應該是一本科舉界的旗幟性刊物,是科舉界人士人人必看的讀物!進士寫真只是初期打響品牌的噱頭,想要成為旗幟,並且成為未來科舉改革的喉舌,光靠寫真是不夠的。
是的,武好古現在還想要改革科舉,而不是完全廢除科舉。
因為科舉制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的。這套取士制度提供了一條屌絲逆襲的上升通道,而且也可以將屌絲中比較聰明且比較好學的人挑選出來——能考上舉人、進士的主兒雖然不一定能安邦治國(基本上是不能的),但是他們肯定很聰明也很好學。
武好古的那個弟弟武好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要是生在後世,那也是北大清華隨便進的高考狀元啊!
而且武好文的自律能力還特別的強!他可是大宋「娛樂圈」王者的弟弟,不知道有多少花魁娘子想勾搭他。可是他都不加理會,只是一心一意的苦讀。
這樣的人要在後世,一樣會成為精英的!
此外,在武好古看來,將四書五經作為上升的階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畢竟學習四書五經的成本比較低,是平民百姓可以負擔的。君子六藝那是貴族富豪才玩得起的,如果將君子六藝當成上升路徑,那可就將絕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了。
不過四書五經只能當成上升階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譬如可以用四書五經作為大學入取考試的內容。將所有的讀書人中,比較努力,也比較聰明的人選出來。讓他們進入大學,而大學就不必再教四書五經了。
四書五經的牛角尖還是留給專業搞學術的人去鑽吧,要做官從政的人還是要學點實用的知識。
入了大學之後,生員們應該學算學,學工學,學商學,學法學,學政治外交之學等等的實用之學。大學畢業後再根據所修的科目去做相應的官,這才是人盡其才,學有所用。
而大學的教育費用,完全可以由朝廷負擔,連生員的生活費用也可以由朝廷拿出來。
當然了,軍事教育是必須搞養成的!四書五經讀到一大把年紀再進軍校,拉弓騎馬扎大槍這些體育項目還學得了嗎?
在人類歷史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部分交戰國還都保留著少年軍校體系,其中蘇聯的少年軍校體系一直維持到俄羅斯聯邦時代。
而大宋的軍事教育體系,同樣應該官辦。因為那些將門資本家和將門藝術家已經完全指望不上了——宋朝軍事體系崩壞的根源也不全在重文輕武和以文御武。開封將門其實地位不低,也不需要去跪舔文官,而文官本身也是開封將門的一個來源。開封將門的朽壞,才是最直接瓦解宋軍戰鬥力的原因!
而開封將門朽壞的原因,在武好古看來就是缺乏一個官辦的貴族軍事教育體系。由於大宋禁軍的根底是以城市工商業為經濟基礎的「世兵集團」,而不是以鄉村莊園為經濟基礎的「門閥集團」,所以他們更容易「朽壞」。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朽壞,而是從「武士」變成了資本家和藝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