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3頁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現在就得開始努力了。
首先,當然是打敗高麗國,取得向日本海前進的跳板。
其次,則是在耽羅島設立專門負責向東開拓的安東都護府。
再次,才是向日本海前進!
……
「日本國多半會上鉤的。」武好古緩緩道,「武藤親一已經破格受封了正五位彈正少弼,在日本國,擁有正五位官職就是所謂殿上人,有資格上殿朝見天皇和法皇。親一得到了這樣的官職,說明很快就能見到白河院了。應該很快就會出兵收復對馬島和隱歧島了。有了這個藉口,日本國應該會對咱們開放。如果他們還是不肯,那麼高麗屈服之後,我們就對日本用兵!」
向蝦夷島進軍也離不開日本國資源的支持。如果從絕緣島商市出發,橫渡鯨海抵達蝦夷島,大約需要航行3000里,來回就是6000里!順風時候還好,否則航行的時間太長,路上的消耗也多。想靠海運補給蝦夷島的早期移民,成本將是難以想像的。
可如果日本對武好古完全開放了,那事情就容易了。只需要攜帶一些能在日本的越後國銷售的商品,然後換取那裡的糧食,再沿著日本海岸線航行就能順利抵達蝦夷島了。
「大王。」張熙載搖搖頭,「咱們可不能這樣花錢啊!高麗花300萬,耽羅國改安東府至少花100萬,日本開國後又得往裡面投上100萬到200萬……這就是五六百萬了!雖然咱們早晚能從高麗國和日本國撈回來,但是眼下花錢的地方不少啊。」
武好古想了想,的確是怎麼回事兒!
他現在不是大宋的海陸市舶制置使了。大宋是個有一萬萬人口,年入也接近萬萬的「大公司」。武好古背靠著「大公司」,當然可以大手大腳花錢投資了。
可是現在幽州才多大的盤?如果不算上武好古的私人收入,就只是共和府的財政收入,無非就是紀憶給的300萬「歲幣」,市舶監的過稅收入和天津市的市稅上繳(天津市是包稅的),還有幾個公有商行的分紅,林林總總加一起,這幾年怎麼算都不會超過1000萬一年。看起來不少,但是扣除必須的開支,每年剩下的「活錢」也不會超過100萬。
要不是武好古沒有把海路市舶制置司的儲備金交給紀憶(紀憶也沒要),而且天津市的市舶司商行和兵器行還在紀憶擔任河北轉運使時靠軍火貿易賺了一票,讓共和政府有了一大筆積蓄。現在武好古怕是要動用私產去發動戰爭了!
「那就把台灣島和澎湖巡檢司一起賣出去吧!」武好古想了想,辦法還是處置不必要的資產,「蘇轍現在是判泉州事,蘇適又是提舉泉州市舶司,蘇遲還是尚書右丞……台澎賣給他們,拿個一二百萬總沒有問題吧?咱們往年可在台澎花了不少錢。」
「蘇家肯買嗎?」天津知事蘇大郎問了一句。「台灣島上仿佛沒有什麼東西吧?」
「好大一塊地呢!」武好古一笑,「蘇仲南一定會說服他爹的。只有拿下了台灣,福建沿海才能安泰啊!而且台灣廣有土地,正好開墾出來安置福建的貧苦農人,使之能安居樂業。多好的理由啊?」
武好古頓了頓,「有了這一二百萬,今年的帳總能做平了。明年的事情再說吧……」
本來武好古只想把澎湖賣出去,把台灣島(這個名字是他給改的)暫時留在手裡。可是現在卻發現很難留住,留著也沒有用——沒有錢繼續開發,也沒地方去找能移民台灣島的貧下中農。
前些年武好古有錢的時候,花著海陸市舶制置司的錢,在台灣島上修了鹿港城,還在澎湖修建了城堡、港口。
又有整個大宋給他輸送各種壞蛋,其中一些可以發配去台灣島開墾。所以在鹿港城周圍,也開出了不少土地。
可現在武好古既沒有了大宋的海路市舶制置司這個財源廣進的衙門,又沒有辦法去大宋各地抓壞蛋。還拿什麼開發台灣?與其讓台灣爛在手裡,不如把這筆資產轉讓出去,讓有能力接盤的人入駐。
而蘇家父子倒是頗為理想的接盤俠!他們不僅有辦法籌集到「買台」的錢款——即便泉州官府和泉州市舶司帳上沒有那麼多錢,泉州還有許多海商呢!好多都是積攢了幾代的巨富,百萬、千萬級的豪門都有很多,傳說中還有萬萬級別的超級巨富。
從他們身上刮出幾百萬用來開發台灣,應該沒有什麼難度吧?而且福建路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因為可以開墾的土地太少,人地矛盾一直比較尖銳,因為害怕生孩子太多無法養活,溺嬰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幾乎都成風了。
在這種情況下,找點福建貧下中農去台灣闖蕩一下,應該也是有可能的吧?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再沒有海上之盟了
海東之地風濤險惡,人數多達3000的女真大軍,已經在他們的都勃極烈完顏烏雅束的率領之下,從高麗國的定州出發,向著高麗西京平壤的數萬別武班大軍猛撲而去!
空前的災難,就要降臨到高麗人民和官僚地主階級的頭上了!
而在數千里外的大宋首善之都開封府之中,剛剛以一紙「不割地、不賠款」的停戰協定獲得了暫時安寧的大宋君臣們則突然發現,他們又一次處在了一場根本他們根本不想要的戰爭的邊緣了。
就在武好古終於湊出了遠征高麗的預算(是預算,不是錢。武好古的大資本家共和政權不是在天津銀行的帳面上沒有錢,而是實行了嚴格的預算管理,不能大手大腳花掉好不容易攢起來的積蓄),可以點齊八九千兵馬(不計算海軍),數十條戰船運輸船,浩浩蕩蕩殺向高麗,去和完顏烏雅束建立戰鬥友誼的時候。他居然沒有忘記讓楊戩去向朝廷通報「海上之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