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4頁
趙佶看來被紀奸相給蒙蔽了,點點頭道:「紀卿所言甚善,是該讓各方面均沾利用,共擔風險。可是這次錢引風潮起於京東商市和天津,等開封府的朝廷知曉,已經過去許多天了。就算各方面能夠同舟共濟,也有些遲了吧?」
紀憶一聽,先笑了起來,他正想和趙佶談這事兒呢。
「陛下英明。」紀大奸相說,「如今天下之浮財,八成匯集東、南沿海,中原只有一成,天下其餘各處共一成。而東、南沿海之浮財,又半在京東、天津二商市。所以大宋銀行的本店不宜遠離京東商市,否則一旦有急,根本來不及調運銅錢。臣建議將大宋銀行總店、金庫、鑄幣工場全部設置在徐州治所彭城。徐州乃是冶鐵、石炭、瓷窯、漕運重鎮,自古也是鑄造銅錢之所在。而且又將建成二十四角大堡,足以震懾東南。如果將銀行總店、金庫擺在彭城,應該可以萬無一失。如果京東商市發生擠兌,則立即可以從彭城調集銅錢水運往京東,以穩定市場。」
把大宋銀行的總部、金庫、造幣廠都擺在徐州其實是個必然之選。因為大宋的銀行券是銅錢本位,這銅錢多重啊?一旦京東商市發生擠兌,怎麼可能從開封府調集銅錢去應對?一千多里地呢!而且運河在冬季還會結冰,根本沒辦法運送銅錢。
而徐州距離京東商市只有三百五十里,又有一條運河直接相連,就算在冬天這條運河也不大會結冰(有時候也會凍上的),運輸方便,成本也比較低。
而且徐州和京東商市之間的經濟往來非常密切,徐州是工場,京東是店面。兩處其實是一個經濟圈,許多京東豪商在徐州也有產業,經常往來兩地。
一旦京東出現擠兌潮,大宋銀行只要在徐州敞兌就行了,不必把銅錢運往三百多里外,商人們自會拿著銀行券過來兌換。
「紀卿,你是想把天下鑄錢之業都集中於徐州嗎?」趙佶眉頭一皺,已經感到幾分不妥了。
宋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許多錢監鑄造銅錢,效率當然是低下的,質量也沒啥保證——都是官營工場嘛,而且在四川還鑄造坑人的鐵錢!
這些狗屁倒灶的事兒裡面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坑,但是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貿然改易,只怕會嚴重影響到銅錢生產。
「陛下。」紀憶連忙解釋道,「錢監太多,管理不善是本場屢次發生錢荒的主因。只有集中鑄造,統一成色和樣式,規定合理的含銅量,才能保證錢荒不再發生,劣錢也不再泛濫。只有把銅錢理順了,和銅錢掛鉤的銀行券才能順利發行流通。銀行券得以流通,朝廷才有可能以低息借錢發債。從而緩解財政困局。使得各項新政能夠穩步推進。」
宋朝的錢業何止一個亂呢!後世錢幣收藏界有一個說法,如果看到一下子認不出來的銅錢,就說是宋錢,一般都能蒙對!
可見宋朝錢幣之亂!
而宋朝錢幣的亂又主要集中在「含銅量」和「當大錢」兩大頑疾上。含銅量不科學,忽高忽低的也沒個准數。結果含銅量過高的銅錢被奸商銷毀煉銅,而含銅量過低的銅錢又流通困難。
至於「當大錢」則是個更大的坑,一枚大錢就要當十當五的使用,簡直就是赤裸裸在豪奪民間財富。而鑄錢的門檻又不高,結果當大錢經常被民間私鑄,反過來又造成朝廷的損失。
最後當大錢又在朝廷的詔令下自行貶值,從當十掉到當三、當二去了……
在這種銅錢都沒有理順的情況下,要發行銅錢本位紙幣,基本上是開玩笑,不大可能成功的。
所以紀憶版金融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統一鑄幣,鑄造一種含銅量合適的「白錢」,也就是摻了一定數量雜鉛的銅錢,使之成為最基準的貨幣。
而要統一鑄幣,可就牽涉太廣了,鑄錢可是大利所在啊!趙佶的眉頭微微皺起,也有點覺得扎手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維新變法裱糊(七)
銅錢的問題,現在同樣擺在大周共和國面前。
雖然大周共和國已經確定了金銀本位,並且以「一兩銀」和「一錢銀」兩種銀幣作為基準貨幣,而且還準備鑄造「一兩金」作為大額交易時的基準貨幣。
但是銅錢依舊是市場上小額交易的主流。而在銅錢鑄造雜亂的情況下,大周銀行也不敢公布法定的銅錢和一兩銀的兌換匯率,一枚一兩銀換1500枚銅錢,只是銀錢業的一個大致匯率,在實行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一大堆的問題。
比如成色、當大、銅材價格等等,是非常不方便的!
所以在成功發行了「一兩銀」、「一錢銀」和銀行券後,鑄造一種價值合理的銅錢,就成了大周銀行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了。
另外,宋朝版金融改革將實行銅錢本位制的消息,也傳到了大周這邊。
貨幣發行權之爭可是一場能夠決定大周、大宋兩國財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啊!
所以武好古就決定搶先一步鑄造出新版的「劣幣銅錢」!
「元首請看,這是『共和通寶』的樣幣。」
一枚鑄造得有些馬虎,字跡稍稍有點模糊的銅錢,被大周銀行新任的總管沐公陽擺在了武好古跟前的書案上。
「這是白錢嗎?」武好古拿起這枚鉛幣看了看,「銅多少?鉛多少?」
白錢就是銅鉛合金鑄成的銅錢,因為加入了一定數量的鉛,所以就比較「軟」,顏色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