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頁
蔡京笑了笑:「若是參你受賄斂財,彈章遞上去就留中了,連拿到崇政殿上議論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得給你按個大一點的罪名。」
說的也是,宋徽宗根本不在乎武好古撈錢啊。而且武好古也不是一個人撈,還幫著宋徽宗撈。參武好古斂財有什麼用?別說一個監察御史里行,就是御史中丞趙挺之出面也白搭。
可是賣房造成禁軍官兵騷動,動搖國家根本的罪可就大了!哪怕宋徽宗向著武好古,也得拿出來問一問。
只要崇政殿上論這事兒了,曾布、安燾、趙挺之、呂嘉問他們就能一起批鬥武好古了。
蔡京又言道:「不過他們也不是要把你參到御史台獄裡面去,只是為了把開封府的地產買賣搶到手裡。」
這是當然的。把武好古鬥倒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皇城司,有開封府,有三衙管軍,還有閤門司等等,宋徽宗也不是瞎子、聾子。
不過,曾布、安燾、趙挺之、呂嘉問他們還是可以提出暫停私人經營開封府城內大地產項目的建議。
也不是要永遠禁止,只是暫停,然後查明真相,制定規章……當然是由太府寺下的店宅務和平準案來定規矩了。
商人做買賣,官府來定規矩那是完全合乎名分的,宋徽宗也不好阻止吧?
而這些事情一旦交給了太府寺,那武好古就得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在開封府內開發新的地產項目了。
……
時間很快就到了轉日的中午,今天是紀憶入對的日子,他整了整衣衫,在一名宣贊舍人的引領下,走進崇政殿時,心裡忽然想道:武好古現在一定是常來這裡吧?多半也不需要閤門司安排覲見,直接就能進來了……他可是有個帶御器械的差遣啊!
崇政殿內深處,穿著常服的宋徽宗正在案後安坐,看著先帝哲宗的忠臣紀憶。
也不對,他不是忠臣,他出賣了章惇,還是個反覆小人,章惇才是忠臣。
紀憶照著規矩,行了揖拜之禮。趙佶輕輕的嘆了口氣:「紀憶,你的建言,朕已經看過了,想法倒是不錯的。重金招勇士,也合乎祖宗的規矩。只是每個勇士一年200緡的開銷,可是不便宜啊!雖然開封府的官地出售可以有些額外的收入,但是土地賣一塊少一塊,也不是長久之計啊。」
不是長久之計其實是次要的,主要的問題是……這賣地的錢宋徽宗還要自己花呢!
「陛下可以通過裁剪禁軍的員額籌錢。」紀憶奏道,「現在禁軍上兵一員每年就要開銷50緡,而殿前勇士的開銷若以200緡計算,裁掉4名禁軍上兵就能僱傭1名勇士了。」
他說得頭頭是道,也是大部分文官的想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只要捨得花錢,還怕雇不到魏武卒那樣的勇士?
不過這話要去問西門青,那肯定是當笑話的。因為勇士在大宋是很稀缺的,現在不是戰國,也不漢唐,是「五經勤向窗前讀」的大宋。有條件當勇士的地主富農子弟都去讀五經了,讀五經可讀不成勇士。就算有幾個沒有讀書讀成秀才的勇士,那也一定有年入超過200緡的營生!
而且那些跑江湖打架鬥毆的勇士和上陣打硬仗的勇士不是一個概念。上陣打硬仗的是重步兵,按照《荀子·議兵篇》的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朝廷想花200緡一年就僱傭到這樣的勇士了,這不是在做夢嗎?
「可是要裁掉那麼多的禁軍,恐怕會惹出兵亂吧?」
趙佶沒想到勇士已經要絕種了,他只想到禁軍那些大爺兵也不大好裁——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卻深諳養兵的學問。這個和後來的明朝是不一樣的,宋朝其實就是傭兵建立的王朝,自然知道養兵的道理。只是把兵養成了廢物,但是絕沒有把兵養成乞丐……
對於裁軍的事情,大宋朝廷也一向比較謹慎。不過也不是沒有裁過,王安石就裁了不少。
「陛下,勇士不可多得,一年能招募到兩千就不錯了。」紀憶也知道勇士有點少了,「國家一年減少八千禁軍差不多也夠了,現在國家有50萬禁軍,每年告老或病死的怎麼都有兩萬,今後只需每年招募一萬二千,不就可以節省出募集殿前勇士的錢財了嗎?」
好像有點道理!
趙佶心算了一下,如果以一兵從軍25年計算,一年招募2千精銳和1萬2千普通的禁軍,那麼大宋將來就有5萬精銳和30萬普通禁軍——對了,這30萬禁軍中至少還有5萬西軍精銳也是可用的。
也就是說,35萬禁軍中,至少有10萬可用!
「紀憶。」趙佶想了想,又問,「你可知道殿前騎士和鄉兵之議嗎?」
「知道一些。」
因為「殿前騎士」事件的發生,連帶著兵制改革問題最近也熱了起來,不時就有些官兒不大,但是挺能寫文章的官員給宋徽宗上奏建言。大部分都反對搞「殿前騎士」,一家騎士1500畝田啊!那麼多田怎麼就給那些武夫了?這叫東華門外唱名的好漢如何不捶胸頓足?
另外,還有一些官員認為殿前騎士走的是北周隋唐關隴勛貴的路子,很容易養成勢力,對國家的穩定不利。
不過在反對隋唐關隴勛貴的同時,大家又對隋唐的鄉兵,也就是府兵推崇不已。認為發展鄉兵才是解決大宋兵弱和養兵耗費巨大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