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頁
三個人在童貫的臥室裡面坐下,陸謙在門外守著,開始密談了。
「沒有,不見了燃燈大師,他準備陪我們去一趟醫巫閭山。」
童貫顯得非常興奮,笑著說:「他還和咱家說,他們馬家如今有三四千子弟,客戶數萬家,在大凌河畔建有私城一座,在燕京城內有坊,在城外還有堡塢七座。能戰的族兵不下千人,若是要發動客戶,就是上萬精壯也能拉出來的。」
族兵千人,數萬精壯,還有城,有堡,有坊,實力倒是不弱了。
在燕四家中並不算強大的馬家已經如此了,那韓家、趙家這兩族該強到什麼地步?
若是能把燕雲豪族都發動起來,平遼復燕,應該是易如反掌吧?
可是武好古卻微微皺起了眉頭,因為在他所了解到的歷史上,燕雲豪強在那個遼國崩潰的大時代中,仿佛只有一個張覺應運而起,打下一塊兒地盤,不過最後還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那麼多實力強大的燕雲漢人豪族,他們都在幹什麼?他們的實力都去哪兒了?
「大郎,你幹嘛皺眉頭?」紀憶已經發現了武好古的表情不大對頭了。
「沒甚底。」武好古搖搖頭。有些話現在說不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況且現在只是第一次赴遼,稍微了解一些情況,建立聯絡而已。要進一步深入了解,還得等將來啊。
「對了。」武好古這時又想起個事兒,「童大官,憶之兄……我們是不是應該在建個專門走遼東和燕雲水上商路的商行?」
紀憶馬上就明白了武好古的意思,「崇道,你是想以商行為掩護,刺探遼國的情報,聯絡燕雲的豪強嗎?」
「應該也可以有錢賺的。」武好古笑道,「這商行由佳士得和紀家合股來做,一邊刺探敵情,一邊賺取遼國的金錢,豈不妙哉?」
武好古可不想整一個官營的海上供奉局出來,要不然每年不知道要虧多少了。
而且官營的供奉局,武好古也控制不了……這可是一支海上力量啊!
「商辦?」童貫問了一聲。
武好古點點頭,「對,就是商辦……要不然怎麼辦?若是算在國信所名下?要派誰去跑海?海上風高浪急的,每年都翻不少船呢,要是淹死了哪位大官可就不好了。」
「也對!」童貫一聽,馬上也打消了官辦的主意,「那就由你們兩家合股吧……回去後,咱家就給官家上奏章。」
武好古笑了笑道:「那可是太好了,這事兒若成了,少不了大官一份乾股的。」
「對,少不了大官的。」紀憶也忙附和著。其實他對通遼地海運貿易興趣並不大,因為他們紀家的海商也不歸他管,他現在是堂堂的大宋文官嘛,哪兒能一天到晚琢磨買賣上的事兒?
第二百四十七章 自由市(一)
武好古和西門青還有鍾哥兒一塊兒走在好熱鬧的一條大街上,街上滿滿登登,到處都是商號門臉兒,全都掛著各家各色的招牌認旗。當中一處大宅門,深廣不知道幾許,生意更是興隆,連門檻都被踩得溜光。宅門上掛著鎏金的招牌「韓家豐樂樓」。
不用說,這座「豐樂樓」是屬於大遼韓家人的,「豐樂樓」的名字,則多半是從開封府山寨來的。
「潘官人,這邊就是析津府,不,應該是全大遼最好的去處了,韓家的幾個郎君都說這邊和開封府的豐樂樓不相上下。」
鍾哥兒一指那座山寨豐樂樓,笑呵呵地說:「今日也走累了,不如去樓中坐一坐,邊看這北市坊的街景,邊喝點馬奶酒,再吃點燕地的美食。」
「就依鍾哥兒的。」
武好古也覺著有些腿酸了,今天他隨著鍾哥兒一起逛了析津府內最大的三個坊:南安坊、東安坊和北市坊。
這三個坊雖然冠上了「南」、「東」、「北」的抬頭,不過都是位於析津府城的北部,是相鄰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個坊。其中南安坊位於西南,東安坊在東南,北市坊則在北面。
三個坊的功用也差不多,都是析津府的工商匯聚之地。
其中南安坊和東安坊是「百工匯聚之所」,開設有大量的手工作坊,全都是官營的,由南京三司使司和南京轉運使司分別管轄。製造的產品五花八門,除了不產鹽鐵(有鐵工鋪,但是不產生熟鐵)絲瓷之外,幾乎應有盡有。只是工坊的規模看上去都不大,而且也不怎麼忙碌……都有磨洋工的嫌疑。
而北市坊,則是析津府城真正的繁華之地。在西夏崛起以後,隨著宋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傳統的河西商路幾乎完全斷絕。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就轉向了草原。而大遼南京析津府這裡就成了絲綢之路新的起點,同時也是西方和中原交流的最大的匯聚點。
來自草原林海的牲口、毛皮、藥材;西域的美玉、琉璃、寶馬、乳香;中原的茶葉、瓷器、絲綢,全都在析津府的北市坊交匯。
整個坊市喧囂而嘈雜,各種民族的人交錯往來。一隊隊的駱駝,一列列的車馬不斷穿城而過。包著鐵圈的木輪碾得大街上鋪著的石板上火星四濺。穿著有點骯髒的長袍的契丹商人(戶籍上肯定是貴人)腰裡別著刀子,脖子上掛著念珠,大搖大擺的在街上晃悠。來自宋朝的商人則穿著絲綢面料的衫袍,背後帶著一兩個燕雲當地的護衛,小心的在街道邊上行走。還有來自高麗國的高麗商人,打扮和宋人幾乎一樣,只是見著誰都點頭哈腰。留著辮子的渤海人也是隨處可見,他們大多是販賣毛皮和生藥的商人,也沒有店鋪,就在街邊上擺個地攤,拿出他們的貨品來販賣,倒也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