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頁
而新府兵則是在猛士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實際上也是唐朝和五代的路線,比較注重進攻和肉搏,大約就是唐朝、五代的次等精兵或炮灰兵的水平——具體要看新府兵的訓練和裝備而定。
至於北宋末年的宋軍步兵,則是過分注重弓弩而忽視了肉搏,因此進攻的能力是非常薄弱。
一個都或是隊,在沒有空額的情況下,也就是十幾二十個長槍兵或刀盾手,撐死不會超過三十個能打肉搏的。餘下全都是弓手和弩手,通常使用神臂弓的弩手占弓弩手的三分之一,其餘則是強弓和次強弓——也就是較硬或較軟的弓。前者可以破甲,後者則可以提供較為密集的火力。
在如何運用弓弩的問題上,宋軍真的是動足了腦筋!
所以在北宋軍隊和敵人進行的戰鬥中,那種仍然熱血沸騰的男子漢肉搏廝殺的場面,是很少能看到的。宋軍喜歡射箭,而他們的敵人,則通常害怕宋軍的弓弩,面對「箭陣」並不敢於發起正面衝擊。契丹人看到宋軍的箭陣就繞著走,而党項人最厲害的鐵鷂子也往往沖不破只有少數長槍作為支撐的宋軍箭陣……
在今日的秦王川之戰中,情況也差不多。宋軍以箭陣對敵,而西賊則以旁牌和弓手應對。
兩邊好像都打定主意要用弓箭決勝負了。
雙方擺好陣形後,呃,先是對峙。
大眼等著小眼,都等著對方先進攻!
等啊等的,在太陽底下等了好長一會兒,高永年終於先沉不住氣了。
「擂鼓!全隊壓上,抵近西賊百五十步!」
「喏!」
隨著一陣急促的鼓聲,跪著和坐著的宋軍兵士,全都在隊正和擁隊的催促聲中起立。然後開始緩緩前進,走上幾步就要停一下。這是為了保持隊形的嚴整——像新府兵或是御馬直騎兵那樣,在不斷的前進中還能保持陣形的本事,傳統的宋軍是沒有的。
因為他們不是整天湊一塊兒同吃同住同訓練的士兵,而是半農半兵的緣邊弓箭手或居家過日子的職業兵。集中操練的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所以大部分的訓練都和武藝有關,是要他們自覺自愿去完成,而且也沒有足夠優秀的基層軍官和士官去操練隊形和戰術。
由於不能保持隊形,而且肉搏兵太少,所以宋軍的「箭陣」是不大能衝鋒的,只能以緩慢的速度迫近對手。
當然了,宋軍也不是完全沒有衝鋒陷陣的能力。只是尋常的步兵不大能陷陣,而是要依靠精選出來的選鋒進行衝擊。
高俅從河東軍中選出的500黑甲選鋒騎就是這樣的精銳。
而在秦王川軍前,高永年和種師極並沒有成建制的「選鋒」部隊——這樣的「選鋒」部隊看著有點像五代唐季的牙兵!還是有點犯忌的。所以西軍各家將門雖然都養了衝鋒陷陣的效用士,但是各家的效用都不多,而且平時也不會組成行伍進行訓練。只有在戰時,才會根據需要集中起來運用。
因此這些效用的個人能力雖然突出,但是團隊作戰的能力並不強,要不然歷史上的西軍也不會被窮途末路的遼兵給一頓好打了。
而在今天的戰場上,高永年和種師極則從軍中選出了1000名效用士充選鋒,由種師極的弟弟种師中親率。他們並不是甲騎,而是重步兵,個個都配備了重甲,使用長槍或刀盾殺敵。
現在這千名效用還在高永年和種師極的中軍附近待命,為了節省體力,也沒有披堅執銳。
他們得等到「箭陣」將敵人的士氣消耗的差不多了,才會發起突擊。
……
由如雷霆一樣的戰鼓聲,突然從秦王川的上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聲聲清脆無比的梆子聲。
梆子聲響過之後,就是連成一片的「嘣嘣嘣嘣」的弩弦響動!無數隻神臂弓射出了箭鏃,從西夏軍的旁牌上空急速飛過,直撲百五十步外的西夏負贍兵而去。
站在前排的負贍兵們仿佛早就知道自己要挨弩箭射擊了,全都舉起了木盾。不過還是因為遮蔽的不夠牢靠,被射倒了不少。慘叫的聲音頓時就在西夏軍陣中響起了起來,不過卻很快給號角聲給蓋下去了。
號角是西夏軍前進的信號。
負責壓陣的党項軍官馬上大聲催促起來,迫著不大情願的負贍兵們亂紛紛向前。今天這些炮灰們也帶著弓箭、盾牌和戰刀。
不過他們的弓箭可夠不著150步以外的目標,必須向前推進至宋軍箭陣幾十步外,才有可能反擊。
而在他們推進的過程中,本就散亂的陣型就會變得更亂,從而讓木盾和旁牌(旁牌當然得拎著一起向前了)難以遮護,傷亡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增加了。
如果他們不向前推進,那麼一輪一輪神臂弓的齊射則會迅速降低他們原本就比較低迷的士氣……
如果直接投入騎兵衝擊的話,因為神臂弓的射程太遠,破甲能力又太強。在党項人的鐵鷂子沖近之前,足夠發射四到五次,同時至少還有兩輪以上的弓箭打擊。在這種密集的箭雨打擊下,哪怕是鐵鷂子也給射成了鐵刺蝟。就算他們能扛下來,也沒有餘勇再去突破宋軍長槍手的防禦了。
這大概就是宋軍的弓弩大陣最讓敵人頭疼的地方了。
而和宋軍打生打死那麼多年的西夏,也摸索出了一招對付箭陣的辦法——就是拼炮灰!用負贍兵或是撞令郎這種「族外兵」去消耗宋軍弓箭手的氣力,然後再投入精銳沖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