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4頁
咦,好像是這個道理……
在場的大臣們一下都愣住了。
這一次交趾國並沒有發兵擾境,而是恭恭敬敬的遣使上奏控告紀憶。這不就是承認大宋的宗主權了?
這是怎麼回事?不符合交趾國的作風啊!
蘇遲又道:「既然交趾國承認了我朝的宗主之權,上奏控告。那麼交趾就是羈縻之地,並非獨立之國。交趾近海也就是海路市舶制置司的轄區,紀憶所為自然談不上開邊釁了。至於其所為是否過當,朝廷可以派出御史去調查。」
趙佶點了點頭,說的不錯!這事兒應該查清楚才好。
蔡京道:「將御史派去哪裡調查?」
蘇遲說:「自是交趾國內了!不僅要查海路市舶制置司是否不當,也要查交趾郡王有否不臣!」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被逼無奈宋道宗
聽了蘇遲的建議,饒是沉迷道教的趙佶也回過味兒來了。
蘇遲這是想和交趾國開戰啊!
交趾郡王臣不臣的,還用得著御史去查嗎?交趾國可是多次發兵入侵大宋邊境州郡,沒少干燒殺搶掠的事情!在熙寧年間交趾國還有一次大舉入口,攻破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屠殺民眾數十萬人,比之西賊有過之而不及!
而且交趾郡王只是對大宋而言的,在國內,交趾是以大越為國號,交趾郡王也向來以皇帝自居。
大宋派御史去查?查個屁!派去的御史搞不好被人家一刀砍了,到時候怎麼辦?
雖然猜中了蘇遲的心思,但是趙佶也沒有在崇政殿上點破,而是將派御史調查紀憶和交趾國的事情壓了下來。
在崇政殿問對後,則留蘇遲獨對。
眾臣離開後,趙佶眉頭大皺,看著蘇遲問:「蘇卿,汝欲以兵威犯交趾乎?」
蘇遲居然點點頭,「陛下聖明!臣正有此意。」
「這是為何?」趙佶一愣,「汝父蘇轍素來不喜言兵,汝怎喜言兵事若此?」
蘇遲嘆了一聲:「陛下有所不知,臣是不得不喜言兵事……如今軍中少壯,日夜思戰,臣為樞密,若不言兵,如何安撫人心?」
「軍中人心思戰?」趙佶一怔,「是軍中人心畏敵懼戰吧?」
「有人畏敵懼戰,也有人思戰啊!」蘇遲道,「三衙管軍所轄的禁軍兵將自是畏敵懼戰的,可樞府所管的新軍將佐,多有好戰思斗者……若無仗可打,臣怕這些人會對朝廷心生怨言啊!」
「竟有這等事體?」趙佶狠吃了一驚。
他現在不是沉迷道教了嗎?所以也不怎麼關心軍隊的情況,在他看來,大宋的軍事是振作不了,也不敢振作了。所以就全都丟給兩府集議,民主得很,你們下面怎麼議,他就照准。
而下面的兩府宰執也不好,都是沒擔當的。也沒人提解散新軍的事兒,也沒人想要把專出革命黨的軍校給關閉了。
而且幾乎所有的宰執都覺得朝廷還是要有點武力在手裡的,要不然怎麼抵擋契丹人、武好古和章援?
所以在樞密院接管了都軍機司後,本來應該「抑武」的文官集團,居然很認真的開始辦軍校,辦新軍了——不辦不行啊,且不說武好古和章援會不會打過來,就是手頭的開封新軍、陝西新軍、東南新軍、河東新軍(張叔夜建立的)、朔方新軍、靈州新軍,林林總總也有二十幾個將。
而且步兵學堂(後來改成武學學宮)每年也有幾百個畢業生出來,不安排怎麼能行?你把新軍解散了,這些年輕武人去哪兒?都去去天津投武好古?
另外,陝西新軍、河東新軍、朔方新軍、靈州新軍,還有韓家的昭義軍,還有海路市舶制置司都向朝廷提出要用武學生帶兵。而且還不斷舉薦少年武人到開封府的軍校求學。
在朝廷大臣們看來,這是陝西軍、河東軍、朔方軍、靈州軍、昭義軍、海路市舶制置司忠於朝廷的體現。你要是停辦軍校,人家都去天津騎士學院招人了,朝廷還怎麼控制他們?
所以形勢倒逼著朝廷辦軍校,辦新軍。不僅要辦,還要辦好,而且也有條件辦好。
首先是有錢!蔡京的錢引改革目前看來是成功的,所以朝廷並不缺錢。
其次,人才也不是很缺。因為朝廷系統中還是有許多早年從兵學司、騎士學院畢業的人才。
同時,朝廷這邊還有六所「大學」,每年也能培養出大量的新學人才。這些人才,也為武學學宮的師資力量提供了保障。
另外,六所「大學」的畢業生中的一部分,還直接加入了新軍、樞密院、軍器監、海路市舶制置司等和軍事相關的衙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軍的管理水平。
當然了,不利於新軍發展的因素也是存在的。
一是科舉文臣始終占據主流,武人無論新舊,都處於被壓制的狀態之中。
而且由於新軍和武學學宮同武好古始終存在傳承關係,所以朝廷對軍校和新軍也存有戒心。早就腐朽得不能戰鬥的開封禁軍始終沒有被解散的原因就在於此。
二是宋朝的府兵制改革終於失敗了。不花錢又沒有土地的府兵,終究是維持不下去的。
到了政和三年,除了陝西新軍、靈州新軍和朔方新軍(他們是有土地的)的兵源尚有一點保證,其餘各部新軍,都出現了士卒大量逃亡的現象。
就算是陝西新軍和朔方新軍,也出現了無田的輔兵大量逃亡,有田的正兵也因為服役時間過長而難以維持,大量面臨破產。